周培萍
摘要國企產權改革是關系國企將來的命運所在,是在接下來的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中發揮其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關鍵。然而在國企改革中舊的國有產權代理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忽視了企業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因此,構建新的產權模式,不僅有利于解決職工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的不對稱問題,而且有利于實現經濟的最優化,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
關鍵詞國企改革產權代理構建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31-02
一、構建新型代理模式的必然性
由于我國現有的國有產權委托代理制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弊端,使我國的國企改革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解決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制度安排的一個核心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委托代理制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代理鏈長,代理關系復雜,中間的代理環節太多。國家本來是代理全體成員行使公共財產權,而國家又將這種權力層層委托給其他部門,最后到達企業職工手中的權利和利益卻很少。從而導致了國企改革只是國家某些機關、某些企業經營組織和領導人在熱火朝天的進行國企改革,而把國企職工晾在一邊,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不能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力量,而使國企改革缺乏活力。
我國的多級委托代理是:全體人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局-國有投資或控股公司-國企經營者,分析這一代理鏈可以看出,在其中的代理環節中,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專管所有權的部門,如果他把所有權再委托給另一機關,那么他這個政府專門管理國有資產所有權的部門就變成了什么事都不管,又擁有生殺大權的婆婆。國有資產經營機構大多由原行政主管部門轉化而來,與原來職能并無本質變化,只不過由舊的政企不分換成新的政企不分。
同時,隨著委托代理環節的增多,源自初始委托人的監督和激勵的作用的衰減,就越來越多。張維迎博士對此也有闡述:當共同體擴大時,每個委托人分享到的份額減少,同時等級體系膨脹的結果使監督成本提高,因此最優監督積極性下降,代理人受監督下的工作積極性也下降,每個下游代理人的積極性一般總小于上游代理人的積極性。初始委托人的監督積極性和最終代理人受監督下的工作努力程度遞減。
再加上國有資產運營結果的監控與國有資產經營管理代理人的產生、任免相脫節,“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約束機制難以形成。
代理的產生原本是為了促進社會分工,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委托代理關系的復雜話則使代理的經濟作用蕩然無存。在國有企業財產所有權唯一屬于國家這一有名無實主體所有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就不可避免地處于“強弩之末”的境地,其權責不清也就不足為奇了。根據我國國企產權的特點和多級委托代理出現的問題,現階段,我國國企改革必須在簡化國有企業委托代理層次的基礎上重構代理模式,構建高效率的代理模式。
二、把企業產權委托給企業全體職工代理
我國的國企改革長期自覺或不自覺地循著“股東至上主義”來構建公司的治理結構。在股份制條件下,經理人員作為出資人的代理人,就必須通過監控職工的工作,努力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我國的企業改革更多地考慮如何從保護出資人權益的角度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卻較少地考慮如何讓職工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科斯認為:權利應讓與那些能夠最具有生產性地使用權利并具有激勵他們這樣使用動力的人,從而可降低權利讓渡的成本,提高合作的概率。現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更多地依賴于利益相關者的合作,為了提高企業的治理結構效率,就必須平等地對待和保護每個利益相關者的產權權益,即通過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實現各自的產權權益,通過控制權的合理分配構建一個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制衡機制。
尤其是在當代,企業面臨日益復雜的起步環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依靠職工的素質和主動參與意識。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我黨一貫倡導,國企改革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在此基礎上,為了改革現有的企業產權管理的弊端,我國的國有企業產權管理形似必須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產權管理形式,也就是一種新型的委托代理制:即國家將國有企業的產權直接委托給企業職工代理。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的財產屬于人民,國家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權,政府是國家的代表,國家將所有權委托給政府,則政府理所當然地享有所有權,而政府是一個行政機構,不可能親自去管理企業,政府把國企資產所有權委托給企業自己,而企業職工是企業的主人,代表企業行使管理國有資產的權利。即這一新型的委托代理制的運營方式是:全體人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國有企業職工。
按照《公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的規定,我國工會主要功能在于爭取職工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參與企業的決策,這實際上未能很好的發揮職工的作用。把國企產權委托給企業職工代理,不僅體現了公有制企業的本質要求,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理念落到了實處,能更好地激發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反映了當代國企治理的變革趨勢。
把企業產權委托給企業全體職工代理的新型代理模式具有以下的特點和優越性。
第一、可以保障廣大職工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長期以來,企業職工之時被當作簡單的生產者。把國有企業產權直接委托給企業全體職工,使企業職工真正成了企業的主人,從而充分發揮他們主人翁的精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經營國有企業,解決了職工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不對稱的問題。
第二、簡化了委托代理環節,委托代理關系明確。這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代理費用,而且免去了為監督多級代理人而付出的昂貴的約束成本。同時,由于代理環節簡單,使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更加暢通和快捷,減少了信息的失真造成的決策失誤。
第三、將國企產權委托給企業職工,能夠建立起真正的現代法人制度。由于委托層次減少了,代理關系明晰了,產權實際所有者與實際代理者之間沒有過多的環節,從而滿足了現代法人制度要求代理關系相對直接性、簡潔明確性以及比較規范化的要求。同時職工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著,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使代理關系選擇市場化,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自己能夠自主的選擇企業的領導人,這樣容易形成市場化機制,而且代理關系各方權責利界定相對規范,這些都有利于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法人制度。
第四、國家是國有產權的所有者和剩余索取權的擁有者,而國企職工通過再分配等方式也獲得部分剩余索取權,把國企產權委托給全體職工,使職工作為集體受托人,這樣企業的命運與職工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且也關系到將來生與索取權的實際獲得,這樣,全體職工就能有效地監督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能夠避免國有資產的虧損和流失。同時,國家作為出資者,職工作為生于索取權的獲得者,由代理國有資產的經營,再建立了現代法人制度的情況下,理所當然地對國有資產負有責任。而國家不再對企業的經營承擔無限責任,而是按其出資只承擔有限責任。這樣就解決了國有資產虧損、流失無人負責的問題,有利于保護國有資產。
第五、將國企產權直接委托給企業全體職工代理,體現了代理的真實價值。代理的作用是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職工作為集體受托人,又是利益享有者,再代理國有企業活動中,能把搞活國企當成自己的職責,對待國企的一切就像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真正以代理人的身份完成自己的責任,從而實現了代理的內涵價值。
三、新型代理雙方的權責關系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把企業產權委托給企業全體職工代理這一新型的委托代理制的建立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使相關法律的完善問題。將國企產權委托給企業職工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同時雙方的權利義務也應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當然,這些法律規定是非強制的,而且完善的市場法律服務體系的建立也是必要的。
其次,企業領導者(或經營者)的人事任免問題。把國企產權穩妥給企業全體職工代理,而全體職工不可能都親自參與管理,需要有代表來代表職工進行集體管理。這些經營者的任免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由政府任命,企業職工對企業任免應享有真正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