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鵬
摘要2002年7月1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國際刑事法院在海牙成立。但是成立后的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與非締約國主權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爭論的焦點。《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中有關管轄權的規定與傳統的國家主權原則存在矛盾:主要體現為在檢察官啟動調查程序階段產生的沖突。在本文中將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國際刑事法院補充性原則非締約國主權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49-02
一、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及其提出
國際刑事法院(ICC)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于2002年7月1日在荷蘭海牙正式成立。該法院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規約”)為其設立依據,目的在于有效打擊那些國際社會所關注的最嚴重的犯罪,從而使這些罪犯不再逍遙法外。①截止到目前為止②,批準規約的締約國總數已達105個。但是,ICC的管轄權與國家司法管轄權之間的關系一直倍受世界各國的質疑與關注。
在規約的制定和投票過程中,我國代表團認為ICC的管轄權近乎確立了普遍管轄權,這將有損于第三國的國內司法主權,影響第三國的國內司法程序;實際上授權ICC判定任何國家(包括非締約國)行為的權利,這將使ICC成為凌駕于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司法機構。③
針對各國的提案與建議,ICC的締造者們在規約中制定了補充性原則,即將ICC司法管轄權作為在特定情形下對國家司法管轄權的補充,而非絕對可以完全替代后者,避免其成為超越國家主權之上的國際司法特權。這說明,ICC管轄權應當尊重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司法主權。其中,規約對案件可受理性的規定是這一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最直接體現,可謂“ICC運作的基石”④。
二、補充性原則與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的沖突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4條明確規定:“條約非經第三國同意,不為該國創設義務或權利。”第35條進一步規定:“如條約當事國有意以條約之一項規定作為確立一項義務之方法,且該項義務經第三國以書面明示接受,則該第三國即因此項規定而負有義務。”因此,國際條約的效力應當僅限于締約國,而不得任意擴張至非締約國。ICC的補充性原則雖然避免了和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相沖突的大多數情形,但是并沒有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根據規約第13條的規定,ICC檢察官啟動調查程序的情況有三種:締約國提交情勢、聯合國安理會提交情勢和檢察官自行啟動調查程序。這三種啟動調查程序的方式都會引起ICC和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的沖突。具體論述如下:
(一)締約國提交情勢產生沖突
根據規約第12條的規定,只要犯罪人國籍國或犯罪地國中有一國接受了ICC的管轄,則ICC就對案件享有管轄權。這樣的規定勢必會造成這樣一種情況,即:甲國公民或國家公務人員在乙國犯罪,乙國作為犯罪地發生國接受了ICC的管轄,而作為犯罪人國籍國的甲國則沒有接受ICC的管轄。根據規約,只要乙國向ICC提交了情勢,那么ICC對該案件就享有了當然的管轄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甲國不接受甚至抵觸ICC的管轄權,ICC仍然可以對案件進行管轄。也就是說,任何具有司法管轄權的非締約國都不能夠以不接受ICC的管轄為理由而免除ICC對其正常司法程序的干擾和影響。
在本例中,ICC管轄權的產生來自于乙國這一締約國的情勢提交,在締約國依法定程序提交情勢讓渡其國內管轄權之后,ICC作為締約國國內管轄權的補充則可以行使當然的管轄。但是,在本例中ICC要實現其管轄權就必須要給甲國這一非締約國施加一定的義務——將本國國民交由ICC管轄——而甲國的管轄權就因為ICC的這種補充性管轄權而喪失。也就是說,ICC的補充性原則在無形中給非締約國施加了當然的義務,在不經國家同意的情況下對非締約國的義務做出了規定,損害了非締約國的國家司法主權,違犯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相關規定⑤。
(二)檢察官自行啟動調查程序產生沖突
根據規約第15條的規定,檢察官可以自行根據有關ICC管轄權范圍內的犯罪的資料開始調查。而檢察官啟動調查的階段有二:情勢的調查階段和案件的調查階段⑥。在情勢調查階段,檢察官可以跟據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調查,而不必考慮案件的犯罪地國和犯罪人國籍國是否接受ICC的管轄。這也就是說,“檢察官可以對非締約國領域內實施的或非締約國國民實施的犯罪進行調查和起訴,而且ICC可以對這類案件行使管轄權。”⑦在案件調查階段,檢察官的調查雖然要經過預審分庭的同意與制約,但是“實踐中也不能否認預審分庭的決定有時會受到檢察官意志的影響,而認可檢察官的請求。”⑧所以,ICC這種強化檢察官功能的規定實際上又造成了ICC與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的沖突。
(三)聯合國提交情勢產生沖突
聯合國提交情勢的依據是《聯合國憲章》第7章,通過對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包括非締約國)產生國際法意義上的拘束力,(下轉第156頁)(上接第149頁)來推定只要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情勢則表示同意接受ICC的管轄權,這恰恰造成了ICC與非締約國的司法主權沖突。
2005年3月31日安理會通過1593(2005)號決議,決定把2002年7月1日以來蘇丹達爾富爾局勢問題提交ICC檢察官。雖然蘇丹政府于2000年9月8日簽署了規約,但是至今未批準,也沒有自愿接受法院對有關犯罪行使管轄權。在安理會提交之后,蘇丹政府一直強烈反對,并以非締約國為由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采取拒絕的態度,拒絕接受ICC的管轄權。這從實證的角度證實了ICC與非締約國司法主權沖突的存在。
三、ICC補充性原則與非締約國司法主權沖突的解決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幾點沖突,我將提出以下幾點解決建議:
第一,規約第12條的規定應該加以補充,即:在犯罪的發生地國或犯罪人國籍國一方接受ICC的管轄后,如果另一方不是規約的締約國,那么ICC應該和另一方進行協商。協商結果無非有二:
1.另一方愿意接受ICC的管轄,那么將由ICC進行管轄。
2.另一方不愿意接受ICC的管轄,那么應該先由該國進行管轄。在此種情況下,如果該國對該案件進行了合理的管轄,則ICC對該案件不再管轄;如果該國的管轄出現了第17條規定的相關情況,則根據補充性原則由ICC繼續進行管轄。在此種情況下,非締約國已經對本案實施了管轄權,ICC的管轄已經不會再干擾和影響非締約國的正常司法程序,也就不再存在ICC管轄權與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的沖突問題了。
第二,規約第13條對檢察官的權力進行適當的限制,既要限制檢察官過于強大的權力,又不要減損檢察官應有的獨立性,能夠有效履行追訴規約第5條所規定的國際犯罪的神圣職責。這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補充規定來實現:
1.限制檢察官情勢調查的范圍,在啟動情勢調查時就要限制在有管轄權的范圍內。并且應該考慮到案件可受理的相關情況,即將案件調查階段的要求提前到情勢調查階段。
2.限制檢察官就某一案件向預審分庭重復提出請求的次數,并且要限制兩次請求提出之間的時間間隔。這樣就可以避免預審分庭因為檢察官的堅持而受到影響。
3.安理會提交案件的時候預審分庭要考慮案件的實際情況,對有爭議的案件由檢察官進行補充調查,如果存在規約17條規定的情況則由ICC進行管轄。否則就由有管轄權的國家進行管轄。
四、結語
相信修正后的補充性原則將在實現國際正義、維護法律公正、保障人權等方面起到更加強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