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超
摘要本文從東莞市基層法院的審判實踐入手,介紹了東莞市基層法院案件審理方式,說明了當前基層法院廣泛適用獨任制進行審理。文中分析了我國合議制普通程序的弊端,對比了英國、德國、日本的法院審判庭審理方式,說明了建立獨任制普通程序的必要性,并且對建立此程序提出了初步的設想。
關鍵詞獨任制合議制普通程序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58-02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條規(guī)定,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包括:合議制度、回避制度、公開審判制度、兩審終審制度。可見,合議制是我國的基本審判制度。合議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的審判人員組成審判集體,代表人們法院行使審判權,對案件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①與合議制度相對的是獨任制度,我國現(xiàn)行的獨任審判只存在于簡易程序和一些特殊程序中。我國現(xiàn)行法律所確定的簡易程序實際上是普通程序的的簡化狀態(tài),獨任制與簡易程序是相互對應的,普通民事程序不能適用獨任制。將普通程序的簡化形態(tài)作為簡易程序是大陸法系國家的通例,但是,將獨任制與普通程序截然分開的做法,我國算是特例獨行了。在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案件數(shù)量大量增長,法院審判資源相對緊張的今天,合議制的弊端顯現(xiàn)出來。合議庭雖然的確可以集思廣益,避免合議庭成員個體缺陷可能造成對案件公正的影響,但與獨任庭相比,合議庭對審判資源需求較大,審理案件的程序要求剛性較強,這都降低了合議庭審判案件的效率。但是,在我國簡易程序只適用于基層法院與其派出法庭審理一審案件,其適用范圍之狹窄在當前情況下已經無法適應審判實踐的需求,所以,建立并完善我國的獨任制普通程序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一、廣州東莞市基層法院的審判實踐②
(一)合議案件的來源
東莞市法院的做法是,在立案受理后,按案由將案件分配至各個業(yè)務庭,由業(yè)務庭的庭長根據(jù)案件的性質、繁簡、疑難程度等情況,指定案件的具體承辦人。此時具體適用何種程序審理并未確定。2003年東莞市法院實施案件管理流程以后,案件承辦人由排期法官隨機排定而不再由業(yè)務庭庭長指定。為提高審判效率且便于審限監(jiān)督,計算機在排定承辦法官時,所有案件均按照簡易程序設置,超過審限需要轉換程序的須經主管院長審批。
(二)合議案件的庭前處理
合議案件的庭前處理基本是由承辦法官一人進行,合議庭其他成員極少參與。如何進行庭前處理大致呈現(xiàn)兩種不同的趨勢。一種是,由書記員根據(jù)法官的授權進行庭前處理,承辦法官并不過多地參與,也不進行庭前閱卷,只在開庭時才接觸案件,完全保持了超脫的中立形象。另一種是,承辦法官在庭前會適當?shù)貙忛啺讣?以便庭審時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案情,駕馭庭審。但是,即使參與庭前處理也只時承辦法官一人,其他合議庭成員極少參與。
(三)合議案件的庭審
2000年前的東莞市法院同全國各地法院一樣,由于歷史、現(xiàn)實的原因,合議案件很少有合議庭成員全部參與庭審。2000年后,東莞市法院加強了訴訟程序的管理,凡合議案件合議庭成員必須到庭參加庭審。但是執(zhí)行情況并不理想,一是每個法官均要開庭審理自己的案件,時間沖突是最大的問題;二是即使坐在審判庭上參加庭審,庭審活動也往往是審判長一人操辦或承辦人唱“獨角戲”,合議庭其他成員“陪而不審”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所以,合議案件的庭審表現(xiàn)只是承辦人在審理,其他成員作陪而已,并沒有實質地參與。這一現(xiàn)象在各地極為普遍,實為中國合議制的一個縮影,一直為學界所詬病。
(四)合議及裁決的過程
“長久的裁判是惡的裁判,訴訟的過分遲延等同于拒絕裁判。”③庭審以后,案件必然要在一定的期限以裁決的形式審結,不可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合議案件裁決意見的形成過程,則是合議庭的程序核心所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在合議時,先由承辦人簡單介紹案情、匯報自己的意見,然后是其他成員就承辦人的裁判意見簡單表態(tài);還有一部分案件,基本上是承辦人不經合議就直接草擬裁判文書,之后由其他成員簽名了事。而對比較復雜疑難的案件,各業(yè)務庭一般會在庭務會議上討論決定,相當于對案件的合議。裁判文書的擬定根據(jù)業(yè)務庭的管理情況有所不同:有的是法官親自擬定,有的是交由書記員代為草擬,有的是書記員根據(jù)自己對案件的判斷而直接草擬。
二、從東莞市法院的案例來評析合議制的弊端
(一)合議期限過長,獲取信息的不平等,導致訴訟不公正
2006年起,東莞市法院的民事案件均要求先隨機排定承辦人,由承辦人適用簡易程序獨任審理,只有不能按時審結才可轉換未普通程序實行合議制,并且須經主管院長審批。使用簡易程序審理符合法院的實際,在案多法官少的情況下有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同時,某些爭議較大的案件由簡易程序轉化為普通程序有利于緩解當事人對獨任制的不滿。實踐中,由簡易程序轉換為普通程序極易造成合議庭成員獲取案件信息的不平等,不能平等獲取案件信息將直接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及合議庭對案件裁決意見的不同,明顯有違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合議庭成員應當平等參與、共同審理的規(guī)定。
(二)實質上的合議為流于形式的庭審所掩蓋
合議庭案件的庭審時間重合很難保證合議庭成員均到庭參加,庭審流于形式不可避免。因案多人少任務重,大多數(shù)獨任案件在轉換程序時往往會臨時拼湊人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組成存在極大的隨意性,實踐中法官不知自己是合議庭成員的情況屢見不鮮。合議庭也難免有時會在實施上充當有肉無靈、有名無實的對外形式代表,為案件獨任審判過分遲延裁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這種“合而不議”的情況一直備受學者詬病。
(三)合議制的集體負責制實質上是無人負責,決策機制存在弊端
集體負責制,認為集體負責等于無人負責,而個人負責制才是名副其實的負責制。因此,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法官獨任制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其次,當前的合議審判決策機制存在著決策參與者較多、決策層次繁瑣,重復決策現(xiàn)象嚴重的特點,一個案件的審判要過合議庭、院庭長、審委會甚至上級法院等多道關口,層層討論、審批,流轉環(huán)節(jié)多,致使整個審判過程被人為地拉長④,嚴重地影響了審判效率。尤為重要的是,合議制名為合議實為某些人干預合議庭獨立辦案、妨礙司法公正,實現(xiàn)其非法利益埋下了制度漏洞,并且,“人情案”、“關系案”及“金錢案”可能趁機進入,這無疑為司法腐敗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域外法院審判組織的情況
(一)英國
一般來說,英國的民事法院系統(tǒng)有郡法院、高等法院、民事上訴法院和上議院四個審級組成,郡法院(CountyCourts)和高等法院(HighCourtofJustice)都是一審法院。郡法院相當于我國的基層法院,主要是審理較為簡單或者訴訟額較小的民事案件,如審理有關的契約、侵權、債務、收養(yǎng)方面的輕微民事案件;而高等法院則審理較為復雜或者訴訟額較大的案件。
早期英國審理第一審案件普遍采用陪審合議制。陪審制與我國的合議制大致相似,只是陪審員的權利只能對案件的試試作出認定,而對法律的適用沒有發(fā)言權,而我國的合議制無論是否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成員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的權利均是同等的。基于陪審制不易預測判決結果,訴訟費用過高,而且不適合審理復雜的案件,加之對陪審團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的質疑及使用陪審團所致的訴訟遲延的強烈抨擊,英國1854年法律允許如果當事人同意,可以由法官單獨審理。接著1933年司法實施法采取了對民事案件基本你采用陪審制度的規(guī)定,而只限于某些特定案件。即使在這些案件中,也增加了法官拒絕適用陪審團的權力。1966年,上訴法院又做出了“除有特殊情況外,人身傷害賠償訴訟不使用陪審團”的判決,又進一步加速了陪審團制度在英國的衰落。⑤上世紀70年代,丹寧(Denning)勛爵說:直至1854年,所有普通法院受理的案件都由陪審團審理,1854年以后,由陪審團審理的民事案件日益減少,后來只占2%。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司法改革更是要求英國郡法院所有的案件均施行獨任法官審理,不再使用陪審團制度。
(二)德國
受專業(yè)化原則和權利分散原則的灌輸,德國的法院體系十分復雜,分為普通法院、行政法院、勞動法院、財政法院和社會法院五個不同的法院體系。每個法院體系各其自己專業(yè)管轄領域,互不隸屬、互相獨立,在處理案件方面專業(yè)性程度極強。普通法院管轄所有的民事訴訟案件及非訴民事案件,包括區(qū)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聯(lián)邦最高普通法院四級。區(qū)法院作為級別最低的法院,主要位于一些小城鎮(zhèn),處理涉訴金額1萬馬克以下的民事案件。德國全國共有278個初級法院,審判采用獨任制。而只有在地方法院以上級別的法院中才會實行合議制審理案件。
隨著訴訟案件數(shù)量過多增長導致積案率上升,加之審判人員數(shù)量有限,德國民事訴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2000年“改革法案”對此做出了響應,在堅持獨任審判原則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獨任法官審理權限的范圍,對非屬法律規(guī)定固有獨任法官權限的案件,如果無特別的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困難,合議庭仍可以將案件交由一名法官審理。⑦
(三)日本
日本簡易裁判所(theSummaryCourt)在1995年設立專門的小額訴訟程序之前普遍使用獨任制普通程序。該法院本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取代傳統(tǒng)的監(jiān)護法院而以治安法官為樣本建立的,以方便公眾訴訟為宗旨的小額法院,基本上是由法院書記員組成自成系列的限權法官,管轄權也受到很大限制-案件標的額相當?shù)?差不多都是公民個人之間的糾紛,然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簡易裁判所越來越像地區(qū)法院,管轄權限制額也漸漸上升(到1997年已達90萬元),簡易法院的獨任法官開始使用與地區(qū)法院相同的普通程序,比如小額訴訟所強調的口頭訴訟的規(guī)定被置于腦后,一些當事人必須請律師才能適應程序的要求,故而在簡易、低廉、方便訴訟等方面都違背了簡易法院的初衷。
四、建立完善我國的獨任制普通程序
根據(jù)我國的審判實踐情況,并借鑒國外的審判組織形式,筆者認為我國應建立完善獨任制普通程序。
第一,獨任制普通程序的適用范圍。一般來說,在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中,簡單的和相對簡單的案件是多數(shù),重大、疑難的案件是少數(shù)。獨任制普通程序可以適用于基層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審理案件,并可以規(guī)定擴大到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案件,只有在重大、疑難的一審案件及二審、再審案件適用合議庭審理并進行裁判。高級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仍然適用合議制審理。
第二,在擴大獨任制普通程序的同時,完善小額訴訟程序來代替簡易程序。我國的簡易程序有些類似于國外的小額訴訟程序,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審判程序上,沒有小額訴訟程序簡化;在適用范圍上,也有一定的限制。我認為,應該在各地的基層法院設立小額裁判庭來解決必須及時審理及爭議簡單明確的案件,其他的簡單案件可以歸為普通程序有獨任法官審理。
第三,建立獨任制審理的前提是法官素質的提高。最初設立合議制的時候,考慮到我國當時審判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審判經驗少,確立合議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案件判決結果的正確。隨著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受過專業(yè)法學教育的法官越來越多,這為實施獨任制審判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總之,我國的法學教育已經為實行獨任職審判奠定了基礎,我國的審判實踐表明實行獨任制的普通程序也為司法實踐所必須。在以實行合議制為原則的前提下,改革我國的審判制度,建立起獨任制普通程序是一個重要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