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海
摘要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我國大力倡導民主、公平、公正的今天,司法程序和監督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司法工作者和法學研究者的關注。如何協調好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關系,決定著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及社會民主與公正的實現程度。本文從媒體監督的發展進路入手,分析了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存在的互動與沖突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提出協調與解決其中矛盾的有益方法。
關鍵詞媒體監督司法獨立沖突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65-01
一、 媒體監督的理論界定
媒體監督是指廣大社會公眾及新聞工作者通過多元化的媒體對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權力的運行中存在的偏差行為進行批評、建議和制約的一種輿論監督。媒體監督具有公開性、公正性、組織性和非強制性的特點。媒體監督本質上應當屬于意識形范疇,它能夠為公眾表達意見提供更加有效地途徑。
二、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沖突及其深層原因
通過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存在的矛盾沖突可以看到,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兩者之間最為尖銳的爭議為媒體的自由言論與司法審判的獨立之間存在的矛盾。這是因為媒體與法院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每一方都存在導致沖突的價值判斷。法官認為,法庭堅持的獨立審判權關系到個人福祉,可以確保大多數案件得到有效公正的審判,即使偶有例外,也會在將來通過立法進程而得到糾正。但是媒體卻認為過往的腐敗現象和不公正合理審判的案例表明法官的這種認定不見得是行之有效的。相反,媒體認為透明、緊密和公開的監督才是非常重要的。法庭的獨立審判和限制輿論的干涉是出于對政府的信任,法庭往往對政府和律師提出的自認為是無懈可擊的案件表示采取信任的態度。媒體此時又與法庭的觀點相悖。媒體認為政府是不可靠的,國家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限制,只有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才是根本福祉。另外,媒體具有經濟性。某些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試圖通過煽動民眾情緒,影響司法審判結果,預先將審判結果做一定論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這無形中對司法的獨立審判增加了巨大的社會壓力。最終站在國家和權力角度的司法和站在市民社會和權利角度及帶有私人利益的媒體,便產生了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成了現代法學家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二者的互動平衡掌握不好,不但會影響我國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而且會使人們喪失對法律職業者及司法審判的信任度,最終影響我國民主法治的進程。
三、 建立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協調機制,推進中國民主和法治進程
(一) 國外構建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協調機制的經驗與不足
西方國家大多通過制定有關媒介法規制媒體的行為,但是由于媒介的傳播活動涉及的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因此至今西方各國也沒有制定出一部系統的媒介法來囊括其中所有規范。這些關涉媒介活動的法律規范多數滲透在本國的幾乎所有憲法及部門法中。同時,各國的媒介法規定傳播活動不得損害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泄露國家秘密,禁止侵犯個人的名譽權等。在媒體傳播自由權的救濟方面,西方各國也規定了司法復核程序,從形式上保障了媒體的權利。
在公開進行的法庭審判中,新聞媒介采訪時能夠使用現代采訪器材,在西方國家引起了相當長時間的爭議。西方國家認為媒體沒有官方的地位,記者及公眾進入法庭對審判進行報道及宣傳只是因為大多數的民眾不能夠親自進入到法庭,而這些旁聽的人代表了這些普通的民眾。因此法律不允許媒介橫加干涉、越俎代庖,影響法院的公正裁判。在英國,當犯罪嫌疑人被逮捕時,除了姓名、年齡、職業以及罪名外,一律不得進行報道。盡管如此,西方國家在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相互關系上還是存在很嚴重的法律缺位現象,并且在理論上也沒有在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關系上達成一致的觀點,還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
(二)建立符合法治要求的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協調機制
我國的媒體監督和司法獨立的關系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國的媒體監督起步晚,管理和保障機制尚不完善,因此建立健全我國媒體監督和司法獨立的協調機制,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媒體在宣傳報道審判過程及事實時,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做事原則,不虛夸、不編造事實。只有實事求是的報道和宣傳才能夠正確的引導公眾,使公眾在正確的事實面前,理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真實的反應民眾的心聲,讓民眾不在情緒的控制下向司法審判施加壓力。
其次,在法律制度上應當加快媒介法的制定,用法律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媒體監督自由的保障,對媒體活動規則的制定,保證媒體輿論監督在一個法治的、健康的、寬松的環境下進行。對試圖利用媒體宣傳攻擊司法審判的行為予以制裁,保障司法審判不受外界輿論的過分干擾。借助法律加強對法官職業道德的培養,讓法官在法律的保障下,堅持原則,充滿自信,公正理性的審判案件。
最后,通過教育手段提高公眾的整體素質。公眾的法律知識素養直接影響其對審判過程及審判結果的反應,提高公眾的法律知識水平,宣傳法治觀念,有利于媒體監督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