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摘要法官,連著亙古獨角神獸的血脈,如原始人心中公正裁判的圖騰,今天被溶進法治之中,是公平和正義的化身。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神圣職業形象卻正在遭受破壞,我們不能無視這種破壞行為,更不能縱容其肆虐發展。本文從法官形象出發,探究了司法信任的構建。
關鍵詞法官圖騰職業形象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69-01
一、法官職業形象分析
案例回放:人民圖片網1月4日報道,在四川省西充縣人民法院卻看到了不少“怪象”,一位本該穿著法官服的審判員穿著羽絨服,并在庭審中打手機,書記員也邊抽煙邊聽案。據了解,在當地一些縣級法院,這種庭審怪象并不罕見。讓我又不得不反思現代法官是怎樣的一類人?以什么樣的職業形象存在?
職業形象,需要從文化修養、職業道德、言談舉止、個人素質來判斷。直觀一些,法官的職業形象通過三個方面被公眾所感知:衣著、語言、行為。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都是法官職業形象給予當事人、社會公眾最直接的感知。衣著上,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扣必結,這就是最直接的法官容顏體現;語言上,走進法庭喜怒不形于色,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甚至連說話的表情、語調都要考慮周全,因為法官的一句話,甚至一個不當的眼神,都可能引發當事人的疑慮和不滿;行為上,8小時之外是你們的休息時間。雖然脫下了法袍,仍要自律、自警,展示良好的文明風范。在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不能有你們的身影,甚至街頭排檔、麻將桌前你們也不能駐足留戀。完美的形象來自于防微杜漸、一塵不染,來自于常年的嚴格自律和深邃的生活體驗,這決不是形體禮儀訓練就可以實現,而是來自法官獨特的職業規范。對于這三個方面的法官的職業形象,詩意般的表述表達的是對法官職業的美好期望,我想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體現。
西方有句名諺:“僅次于上帝完美的人是法官”,法官的一言一行關系著法律的尊嚴。清華大學王晨光這樣形容法官:“法官是一群職業化、精英化的特殊群體,一群有著獨特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模式的高素質的社會英才”。在一種特殊的場合——法庭,特殊的時間——庭審,王老師眼中,精英化的特殊群體,高素質的社會英才,我想肯定不能容忍這種庭審怪象的發生。
二、司法信任的來源與法官形象
西方一位法律界人士說:“比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更可怕的是法官不可信任。司法信任一方面來自外部環境對司法的尊重和認可,另一方面來自于法官自身的努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法官出庭不穿法袍,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不僅是法官違反職業道德。它是一種對法官這個神圣職業的蔑視。
欲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司法有所信任,首當其沖的是法官的形象感知。法官對已具有法律上意義的事實進行法律上的評估形成法律裁判。由于社會公眾對于法律文本的陌生性,法律文本自身具有的意義含糊性,當事人、參與人和其他人對法律運用的規律、理論和技術往往缺乏了解,對司法結果公正性的判斷很大程度受到法官的形象影響。法官這時就應該充當法治文化的最好宣傳者。司法公信力來自于正當的程序、合理的實體法律,也來自于法官的形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特別重視法官給人以公正的感受,她的這句話可能為法官公正職業形象找到了原因:“如果法律制度給人以腐敗、有偏見、或有其他非道德表現的形象,那么這對社會的法治信心和尊重法治所造成的損害幾乎不亞于確有其事。”
清華大學張衛平提出法官形象盡管是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自然表現和外化,但同時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對這種外在的表現加以維護。“桃李樹下莫正冠”就是這個道理。我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第1條規定:“法官在履行職責時,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擔當一定職務的人應當具有這一職務相應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標準。這是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往往是通過行為加以體現并形成一種形象。因此,法官應有的品質也就表現為特有的職業形象。很難準確、完整的給法官這一職業下個定義,因為形象本身的模糊性,但有些基本評價要素還是能夠勾畫出來的。法官形象不同于一般社會職業人員形象,對法官形象的要求更高、更嚴。對法官的職業操守也要高于其他一般的社會職業群體。法官的行為必須要有助于提高公眾對司法機構的尊嚴與公正的信心。
三、結語
我們注意到,法官形象的自覺維護問題還沒有引起廣大法官群體的高度重視。在法庭審判中做法官職務以外的其它事情,盡管還用不著對此大加責難,非得弄個法官瀆職、濫用職權。由此影響法官的正當形象、造成當事人對于司法的不適理解,所謂合理懷疑那就不是空穴來風了。
司法工作是社會實踐性、操作性很強很高的技藝,直接面對的就是權利主體間的矛盾,必須以一種深入的洞察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知來評價案件。法官威望的建立與人格魅力的培養是法官日常道德修養的積累與結果,在法官審判日益走向獨立與自治的今天,每一位法官都應注重自己對高尚的品質、健康的人格、社會良知、溫和的性情、穩定的情緒等綜合因素的培養,以建立自己良好的社會聲望,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法官才能通過自己的工作——公正、高效地審理案件而贏得公眾的信任和社會的肯定,并逐步恢復民眾對司法公正性的信心。公眾對司法機構公正裁判的信心存在于每一位法官對其職責的忠誠信守之中。
法治實現的保證,不是靠偉人,不是靠神靈,但是卻離不開這樣一群法官隊伍,我們不求法官能夠成為一群超然的人,那難以做到,正如法社會學創始人愛爾維希說過一句名言:“法官的人格,是法律正義的最終保障。”我們期望法官成為一群高尚的人,還是可以期待的。我們欣喜聽聞波茨坦的磨坊成為德國司法獨立的象征,我們也更希望看到一群中國精英階層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