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敏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選舉制度逐步完善,對民主政治建設發揮巨大作用。但本文認為目前選舉制度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選舉未真正體現平等、直接選舉范圍有限、沒有真正實行差額選舉、缺乏競爭機制,不能激發選民的選舉積極性。為此,進一步探析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使選舉制度更加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選舉制度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95-01
選舉制度是指選民按照選舉法規定的方法和程序選舉人大代表的制度,是我國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制度的選舉制度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民主科學的制度,從選舉方式和程序上完善了選舉制度,調動人民參選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當家作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的發展,民主的進步,特別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選舉制度在具體實際工作中的某些具體做法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選舉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代表的比例差額不利于體現選舉的平等性
我國選舉法從原則上公開昭示:我國奉行選舉權的平等性原則,即每個選民在每次選舉中只能在一個地方并只能享有一個投票權。選民和代表(間接選舉時)在選舉權上的地位完全平等。但在實際的選舉實踐中卻存在許多不平等現象。如現行《選舉法》第12條規定:在縣級人大選舉中,代表名額按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為城鎮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4倍來分配。第13條規定,直轄市、市、市轄區的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多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其比例未作規定。第14條規定,省、自治區的人大代表中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為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4倍,而修改前是8倍。從選舉法關于農村與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比例為四比一的規定:由此看出,每一票的價值是不相等的與選舉的平等性原則的要求仍然有相當的差距,這使得選舉處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二)直接選舉范圍有限
實踐中,在直接選舉中,老百姓只能直選村長,只能直選鄉人大代表和縣人大代表,并且,在實際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有些領導人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選民意志之上,對選舉過程進行干預,造成了直接選舉的正規性下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民主法制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參政熱情與過去相比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些變化沖擊了原有的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的范圍,要求選舉活動能選舉產生真正充分代表民意的人民代表,從而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因此,對現行選舉制度關于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的規定,有必要重新以新的視角和認識加以改進。
(三)差額選舉有待進一步落實
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傾向于搞等額選舉,認為等額選舉保險,正職領導人員都搞等額選舉,副職領導人也想方設法搞等額選舉。即使實行差額選舉,但實際上仍無異于等額選舉。等額選舉容易使選民誤認為選舉過程是走過場,不利于選民積極性發揮。人民的選舉權形同虛設。同時,沒有給選民提供選擇的余地,無法實現選舉制度的“擇優”功能。等額選舉還不利于增強候選人的競爭意識和政府官員的公仆意識,不能使候選人意識到自己是選民選舉產生的,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的授予。
(四)缺乏競爭機制
在目前的選舉中,提名誰作候選人,誰當選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投票過程之外決定的。這使得選舉人、被選舉人都認為當選代表是上邊安排的結果,從而使權利意識淡化甚至消失。這種狀況說明目前的選舉與人民通過選舉代表實現對國家務的管理的制度大相違背。
二、完善選舉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切實做到選舉權平等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大國,而農民代表在代表中所占比例較低,一線的農民大多不能進入各級人大,使得農民通過人大途徑反映自己意志,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機會減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政治參與。這樣就擴大了城鄉差距,不利于工農聯盟,也無法很好的為解決三農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整體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有的地區城鄉差別逐漸縮小,農村經濟日益市場化和城鄉一體化,農民的民主政治意識也在提高,因此,縮小直至消除城鄉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讓更多的農民代表管理農村的事務,這樣能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切實保障選舉權的平等實現。
(二)擴大直接選舉范圍
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選舉提出四項原則,即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原則。列寧說過:“民主是大多數人的統治。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選舉才可以說是民主的選舉。只有根據選舉法,由全體居民選出的委員會才是真正的委員會。”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質,就是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行使國家權力。人民與代表的關系,如同民法上的委托代理關系,而間接選舉如同復代理或再代理,不利于委托人權利的更充分實現。②間接選舉層次過多,不利于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因此,進一步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以滿足公民參政、議政的愿望,提高公民參政、議政的層次已勢在必行。
(三)實施差額選舉
選舉的前提是要有可供選民比較、挑選的候選對象,使選民能在進行比較之后選出自己認為較為滿意的候選人。要真正實行差額選舉,應在候選人資格審查制度中明確規定被提名的候選人應具備的資格條件,包括年齡條件、居住地點和期限條件、身體素質條件、政治條件等,并對職業條件作出嚴格限定;同時,黨推薦的候選人也需要經過選舉,接受選民的選擇,并予以適當監督,從而真正體現對人民意志的尊重,從而保證最終確定的候選人真正符合法定資格條件,保障差額選舉的真正落實。
(四)引入競爭機制
在政治領域適度引入競爭,實行競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引入競選機制,使選民對候選人的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使選民的投票行為更具理性,同時使現行選舉法中規定的差額選舉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無論是對選舉人還是被選舉人,競爭機制的引入真正使公民的選舉權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