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伶 劉丹穎
摘要安東尼·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的積極福利觀重新審視了幸福觀,重釋了平等,強調無責任即無權利,其具體體現在四個要求:提高思想意識、增加人力投資、保障公民權利、豐富精神生活。從這四個要求來看,我國現行的福利政策存在著較多的缺陷。因此,構建人的發展視野下的積極福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人的發展積極社會福利低保戶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18-02
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1700個縣城關鎮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建立對于保障城市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需求,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一條例對家庭自主脫貧的積極性有無影響?能否真正幫助低保戶脫貧?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一些低保戶安于現狀,懶惰無為,甚至出現“養懶漢”的現象。我國正處于社會福利體系全面建設初期,如何建立起一個健康、積極的,體現以人為本、社會公正的福利體系,這是關系到我國社會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從吉登斯的“積極福利”來看,有必要建設一個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積極社會福利體系。
一、積極社會福利觀的提出及其核心思想
(一)積極的福利政策的提出
“積極的福利政策”是西方“第三條道路”政治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新的風險的沖擊,20世紀末西方社會左翼政黨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政治理論,其中一個重要主張就是要對傳統的福利國家進行改革,將消極的福利制度變為積極的福利制度。傳統的福利國家為公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福利保障,它的建立與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代表著人類制度文明的巨大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福利國家制度不斷暴露出問題:政府福利開支巨大,財政負擔沉重;完善的社會保障導致了嚴重的福利依賴現象,不僅破壞了福利制度的初衷,還造成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因此,改革傳統的福利制度勢在必行。20世紀90年代末,“第三條道路”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安東尼·吉登斯提出,應該以一種積極的福利政策代替傳統的消極福利政策。這一理論主張被英、美、德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接受和實施。
(二)核心理念
1.對幸福觀的重新審視
傳統幸福觀局限僅在人對物質需求的滿足,衡量幸福的大小是通過物質價值量的比較。積極福利思想認為,物質富足僅僅是幸福的低層次標準,更高的需求在于心理上的期盼。因此,福利制度建設的關鍵在于如何滿足人們這種心理層面的期盼,在保障人的生存的前提下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提供機會,創造條件,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2.關于平等的新釋義
“第三條道路”認為傳統的平等觀所定義的平等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方面具有相同的地位,是一種靜態的、僵化的平等觀,而新的平等觀是從社會排斥和包容的涵義上來理解的。所謂平等,在信息社會意味著社會對所有成員的“包容”,即所有的社會成員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有實實在在的民事權利、政治權利以及相應的義務,有積極的公共空間參與機會。從這種對平等的新釋義中可以看到,平等不再單純是一種空間位置,而是社會準入的權利,不論這種準入是在社會哪個方位,而是體現了人的發展和實現的機會獲得問題。
3.無責任即無權利
“無責任即無權利”是“積極的”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則。吉登斯說:“積極的福利意味著要在任何產生依賴、孤立和缺乏自我實現的地方反擊它們。”他反對傳統的福利觀念——視福利為不附帶任何條件的種種權利要求,主張福利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在福利不斷增加的同時,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應當不斷延伸。每一個公民不僅要具有對社會負責的意識,還應該具備對社會及個人負責的手段和技能。“個人主義不斷擴張的同時,個人義務也應當不斷延伸。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應當履行主動尋找工作的義務;并且能否確保各種福利制度不會阻礙主動的謀職行為則取決于政府。”
二、傳統社會福利的缺陷——忽視人的發展
(一)低保戶滿足現狀,被動接受福利
城市居民只要滿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的申請條件,就可以享受這一福利。這一條例規定:“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條例的頒發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一大進步,發揮著最后的“安全網”的功能。但是,從這十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著一些消極的影響,其過于注重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而很少考慮調動低保戶自身的積極性,幫助他們逐步脫貧。實際上,造成了許多人對救助金的依賴,他們滿足現狀,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的進取心,也缺乏擺脫貧困的能力和可能性。
(二)僅是“授人以魚“而忽視“授人以漁”
我國的低保只是給予低保戶物質幫助,使他們保持溫飽水平,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狀態。因此,要求改“授魚”為“授漁”,對他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高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的提高競爭能力和收入水平。對于低保戶而言,文化程度偏低、職業技能缺乏、健康狀況不佳等正是他們陷入貧困的重要原因,而貧困又使他們缺乏經濟能力來進行人力投資,從而形成了低人力資本、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強對低保戶的人力資本投資。但實際上,目前政府的扶貧投入顯得力度不夠。
(三)低保戶的公民權利被忽視
個人、家庭的貧困并不只是經濟匱乏那么簡單,其背后隱藏著能力不足、機會剝奪、權利貧困等諸多因素。在這些因素中,一些學者認為權利不足是比能力不足更為深層的貧困原因。有些城市貧民的能力并不缺乏,只是社會并沒有賦予他們發揮能力的公平機會。有學者就此指出:“經濟貧困的深層原因,更重要的是社會權利的貧困,當然還包括與社會權利相關的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和經濟權利的貧困”。因此,增加和保障低保戶的合法權利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經濟機會,提高其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四)低保戶的精神動力不足,精神文化缺乏
積極福利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權利與責任的統一,福利對象在享受國家福利的同時,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回報社會和他人的關愛。從執行條例的效果看,要使政府扶貧投入收到良好的回報,就必須充分調動低保戶的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如果低保戶普遍坐享福利,安于現狀,即使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幫助低保戶逐步脫貧,還會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
低保戶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是被忽視的,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積極福利的要求之一。很多低保戶沒有工作,把時間浪費在打麻將,玩撲克,甚至是賭博上,不僅花光了政府的救助金,更有甚者還欠上賭債,生活更加貧困。因此就需要幫助他們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灌輸他們勤勞致富的思想,逐步脫貧。
三、人的發展視野下的積極社會福利體系的構建
我國的社會正處在社會福利體系全面建設初期,如何建立起一個健康、積極的,體現社會公正,促進社會發展的福利體系,是關系到我國社會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筆者從積極福利的幸福觀、平等觀以及無責任即無權利的角度看,認為應從提高思想意識、增加人力投資、保障公民權利、豐富精神生活等四個方面促進低保戶的發展。
(一)提高低保戶的思想意識,使權利和責任相統一
要提高低保戶的思想意識,就要改變單純的物質救助的實施方法,使低保戶在享受低保的同時,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具體辦法有:首先,落實條例的相關規定,組織有勞動能力、沒工作的低保戶適當參加社區公益勞動。參加公益勞動可以使低保戶對社會做出一定的回報,使他們保持勤勞進取的精神,在共同勞動中增強自助、互助的能力。其次,為低保戶提供再就業服務,開展職業培訓、提供就業信息、介紹就業等。再次,為防止低保戶對救助金的依賴,可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職業培訓或就業介紹者,將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資格。
(二)重視人力資本投資,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
積極福利觀不僅把福利建設看成是一種社會保護體系,而且還看成是人力資本增值的過程。吉登斯把注重人力資本投資的國家稱之為“社會投資型國家”,并指出這類國家在福利建設上的基本原則是:“在可以的情況下,盡量在人力資本上投資,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經濟資助”。
人力資本投資的福利舉措,主要指教育投入,包括國民教育、職業培訓、知識傳播等等。通過為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和充分的教育機會,使公民個人不因自己努力之外的因素在教育上受到阻礙。我國公民素質總的看還處于較低水平,國家應加大義務教育的投入,減輕國民在高等教育上的負擔,對農民和貧困家庭應采取特殊政策或者采取政府助學制,強化教育福利投資的作用,對低保戶進行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對低保戶的子女采取教育免費或發放教育補貼,讓他們享受到與其他孩子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從根本上遏制貧困的循環圈的發生。
(三)保障低保戶的公民權利
保證低保戶的公民權利,包括社會權利,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具體是:其一,建立和完善低保戶表達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制度化機制,促進低保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他們的集體利益表達能力;切實保障低保戶群體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保證他們在人大代表中擁有適當的比例,加強人大代表與他們之間的溝通;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發揮媒體對低保戶群體利益的表達功能。其二,完善有關法規,加強執法力度,依法懲治就業領域中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歧視,保證低保戶就業者的公平競爭權利;新聞媒體應加強對就業歧視現象的監督,營造一個反對就業歧視行為的良好輿論環境。
(四)提高低保戶的精神動力,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提高低保戶的精神動力方面,首先,積極運用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方法對他們展開救助,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其次,應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對低保戶的精神援助作用。民間福利組織在扶貧過程中一般都很重視低保戶的參與和其能力的提高,這有利于促進他們的自助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再次,加強低保戶的自組織,有利于他們相互激勵,增強脫貧動力。最后,應將接受職業培訓和介紹就業作為繼續享受低保福利的條件,并加強對低保戶再就業或創業的政府支持,鼓勵低保戶放棄免費救濟,爭取就業,自食其力。
在豐富低保戶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需要拓寬低保戶的社交網絡,即拓寬其家庭、親戚、朋友以及社區共同體等構成的支持網絡,它可以為低保戶提供生活幫助、經濟援助、介紹就業、情感慰藉等多方面的支持。低保戶之間的互助網絡意義也很重大,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約束、相互支持,可以提高群體決策水平和抵御風險能力。當然,也要鼓勵他們參加社區里的文化活動,如唱歌、跳舞、下象棋等,可以陶冶情操,豐富生活,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