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辰雪 邵 毅
摘要當代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與民法的關系歷來是學術界和司法部門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將通過對市民社會理論、民法的價值分析、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與民法的關系以及當代市民社會對民法的要求等方面對當代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與民法的關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市民社會法權要求民法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30-01
一、市民社會與法權要求的概念解析
(一)何為市民社會
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又稱公民社會,是從事商品生產交換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進行交往和生活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在繼承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約關系而將人們聯系起來的市場交往體系及其保障機制,它需要國家通過一些制度的規制和強制力的保障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正聯合。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國家為市民社會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
馬克思獨辟蹊徑的從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角度尋求市民社會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商品生產交換是市民社會的基本經濟方式。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商品生產交換的特點決定了國家的制度設置和運作方式,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其最大的理論突破就是深化了市民社會的基本規律,顛覆了黑格爾關于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
當代市民社會是指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新社會經濟制度下的市民社會形態,是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發展和演進。關于當代市民社會,筆者將在下文中詳細分析。
(二)法權要求
法權要求,也稱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法權關系或意志關系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
二、民法的價值分析
民法來源于古羅馬的市民法,后經大陸法系中德國等國家的承繼和完善,形成了今天民法。
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民法產生的歷史脈絡中我們不難看出民法的本質就是對公民自由、平等、生命、財產等最基本人權的保障和確認。
(一)民法是人格尊嚴的法律確認形式
費爾巴哈提出了人的類本質理論。人的類本質表達了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社會性。人的這種類本質促使人們產生了兩種利益追求:一是人們最初就存在的,一般的應有的利益要求,如自由、平等、人權和正義;二是人們在受到侵害時捍衛自己利益的一些特殊利益要求?!懊袷铝⒎☉斠再x予主體權利為出發點,并由此設置相對義務。在法律上處處以確認人的價值尊嚴、確認人格平等為基點?!?/p>
(二)民法是市民社會經濟交往的基本規則
“民法準則只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現了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市民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市民社會要采取商品生產交換的經濟方式。而人們在進行商品生產交換中必然會產生一些利益要求。這些要求需要通過法律的確認才能得到強有力的捍衛和保障,這種法律就是民法。
三、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與民法的關系
市民社會是民法存在的基礎,而民法則是市民社會的法律表現。市民社會的發展變化催生了民法制度的成長與豐富,而民法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市民社會的歷史進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市民社會這種商品交換形式下產生的法權要求對民法的內容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市民社會的法律要求凝結為權利主體制度、所有權制度和契約制度,而這三大制度決定了民法典的基本結構。
(一)商品生產交換的主體必須獨立、平等
商品生產交換只有在交換主體雙方地位平等、獨立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民法的定義中明確指出它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民法的民事主體制度正好與市民社會的這一法權要求相適應。
(二)對主體所有權的保護
所有權是商品生產交換的必要前提。市民社會主體只有擁有商品的所有權才能對其進行生產或交換的活動。民法上所構造的以所有權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就是對市民社會這種必要前提的保障。
(三)商品生產交換的自由進行
商品生產交換天生就是個自由派。自由是公平和效益的橋梁。因為生產交換主體都有自由的意志,商品生產交換才得以在一種公平的環境下進行,通過交易最終實現雙方的效益。自由是商品生產交換的內在要求,民法為了確認這種要求就形成了以合同法為核心的債權法律制度。
民法對市民社會法權要求的確認還體現在民法的基本原則上,如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都反映了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
四、當代市民社會與民法制度的發展
在中國的語境下,當代市民社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是全球化現象。作為市民社會的一個進化產物,當代市民社會自然也擁有市民社會的三大法權要求,并以這三大法權要求對現代的民法進行制約和規范。但是,當代市民社會不僅繼承了市民社會的一些特點,更因其特定的經濟交往方式而具有了更多的特征和法權要求?!艾F代市民社會主體交往闡發了全新的法權關系,需要權利確認程式的深度切入和法律制度的全面創新?!?/p>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以前根本料想不到的問題。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一切都是在進行重新洗牌。在這樣的情形下,原先的法律法規已經大大束縛了民商事行為的進行和發展,人們對于自己權益的維護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這也對民法的修繕提出了要求。
其次,市場經濟體制下,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許多新的經濟組織,如行業協會、聯營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紛紛出現。而傳統法學將自然人界定為生物意義上的人,忽略了法律規則在構造人格方面的作用。為了將這些經濟組織都規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秩序下,就需要民法對它們進行管理和保障。
再次,市民社會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一種社會形態,隨著當代市民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公民對私權利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平等、自由、獨立等人權要求都不再只是空中樓閣,而應該成為真實的構建在以民法等私法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中。
最后,當代市民社會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全球化現象。全球化現象使全球各個國家都納入到了同一個體系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每個國家在進行經濟和社會生活交往中需要遵守共同的法則和規范。如何使現行的法律適應國際交往的規則,自然就成為了現代法律制度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熱點研究問題。
總結來說,市場經濟越發達,全球化現象越拓展,當代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就越豐富,對民法的要求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