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市民社會的概念出發,介紹市民社會這一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得以確立的重要基礎的歷史演變,探討了市民社會對于法治的意義以及市民社會促進法治形成的基礎作用和動力作用。
關鍵詞市民社會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39-01
一、市民社會的涵義
市民社會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產生形成的,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koinonia”的概念,指政治共同體或城邦,奠定了古典市民社會理論的基礎。現代市民社會理論主要由黑格爾提出并由馬克思加以完善的,它堅持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二分法,強調市民社會是由非政治性的社會所組成。
二、市民社會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和動力
西方中世紀城市法是市民社會運動的直接產物,“中世紀城市立法所確立的理性、社團資格、權利平等、參與立法、客觀的司法程序這些原則與觀念,與近代西方法律形式化運動的一些結構性特征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獨立、自由、平等的市民階層大量產生,他們積極參與城市的政治生活,極大的影響了國家權力體系的結構。基于市民的共同意志制定了許多法律,這些法律的出現改變了以往法律只能源于教會的圣諭、領主的習慣、國王的命令的封建法律觀,形成“法律來源于市民意志”的觀念,既然法律是依照市民自己意愿和意志而制定,那么市民也會積極的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積極維護法律的權威,積極地利用法律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解決糾紛,通過法律治理社會的觀念得以形成并成為西方法治文化的基礎。同時在中世紀,由于商業活動的發展和海上貿易的興起,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商人們在交易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認可的關于交易程序、稅收、度量衡標準、契約、糾紛解決方式等一系列行為規范,商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在市民社會的推動下得以形成。總之,“正是由于市民社會的力量和實踐,直接導致了羅馬法的復興和商法、海商法體系的建立,從而推動了作為法治重要特征的法律形式主義運動在西歐的興起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市民社會對于法治建設的巨大基礎作用和推動作用,因此,構建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構建中國市民社會,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一)中國市民社會的缺失
中國市民社會的狀況可以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幾個字來概括,所謂“先天不足”那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國家大于社會、家庭大于個人的國家,“忠孝”是人們的首要倫理觀念,在這樣的環境下也絕不可能產生以個人獨立為原則、個人利益為本位的市民社會。到了封建社會晚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傳統社會受到猛烈的沖擊,工商業得以發展,人們的個人意識得以樹立,到了20世紀初出現了一大批的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商會等組織成為了中國市民社會的雛形。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內憂外患,戰火連年,市民社會賴以存在的市場經濟未能得以順利發展,因此中國的市民社會也畸形的發展著。到了新中國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摧毀了市民社會,個人意識不復存在,個人依附于“單位”而存在,市民社會完全被政治國家所吞沒。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治體制也進行民主化改革,個人利益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中解放出來,私人活動領域得以擴大,自由、平等、權利的觀念得以張揚,所有這些構筑了市民社會得以發展的土壤,中國的市民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過,長期的歷史傳統、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健全、觀念意識的保守等等因素仍然制約著我國市民社會的發展。
(二)培育中國市民社會的途徑
市民社會是法治的基礎,因此發展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結構,培育多元化的市民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國市民社會的現狀,構建中國市民社會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培育中國市民社會主要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著手:1.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市民社會的發展建立堅實的基礎。市場經濟造就市民社會的主體,塑造著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營造著市民社會的自治機制,是市民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當前我國由于市場經濟建立的時間還不長,尚存在很多問題,對于國家干預市場、政企分開等問題還未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有助于形成中國市民社會的良好經濟基礎。2.強化人民市民社會意識,啟蒙法治觀念。市民社會的意識是與個人意識、權利意識以及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相聯系的,目前中國社會這些意識與觀念還不夠深入,因此需要加強人民的市民社會觀念和法治觀念,為市民社會的建立提供精神支持。3.培育社會團體和自治組織。社會團體和自治組織是一定范圍內個人集合的代表,能夠使這部分個人形成一種合力,發出代表他們利益的聲音。同時社會團體和自治組織制定符合其所代表的人群利益的,便于交往、交流、發展的活動規則和行為規范,保障社會的運作,進而使市民社會脫離政治國家達到成熟。
總之,市民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得以確立的基礎,因為市民社會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筑培育市民社會的深厚土壤,使市民社會得以成熟、壯大,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夠順利進行,才能夠從根本上得到保證,才能夠完善和發揮其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