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苗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12-01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涵義及其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涵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三部分組成。“中國”一詞,先秦時,主要是指黃河中下游一帶;秦漢以后,主要是指定都中原的王朝。從元代開始,將統治的區域都稱為中國。明清以后,一直沿用此名。“中華”一詞實際上是由中國與華夏合成,意指“居于中央的文化發達昌明。”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辭海》中對文化的界定是:“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于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長期沉淀下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被稱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植根于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重倫理倡道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特征。重倫理、倡道德始終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之中,融合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政治、歷史、文學、教育思想中。在政治上,實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國。在傳統教育中,德教為先,育人重德。
2.重和諧求統一。首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應該協調發展,和諧相處。其次,重和諧與統一的特征還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貴和尚中”。追求和諧是人類最高的價值取向,是人際關系中的理想狀態。和諧的最高境界則是“中庸之道”。中庸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
3.重理性求教養。在中國的歷史上,維系社會關系、調節個人心理平衡和精神生活不是依靠外在的上帝和神的力量,而是強調通過主體內在的道德自覺地約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道德理性的養成也要依靠人文教養。
4.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曾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但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未中斷過的文化,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文化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當代價值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揚善抑惡為核心、以真善美相統一、以文化教化為目的的倫理型文化。弘揚傳統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啟迪和幫助,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當代價值。
(一)因任自然和重視社會人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
中華文化自古強調天人的同一。人只有因任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社會領域,人與人之間倡導“仁”的思想,以“愛人”解釋仁,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仁愛思想要求我們現階段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德育氛圍,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重視民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實踐理性
中華文化,重在解決道德實踐,教人如何為政。其精神有實踐理性的本質特征。這種重視實踐的理性要求,首先要指向于民眾民生。以民為本的“民本意識”,是一種以依靠“民”、解決“民”、發展“民”為根本目的的思想意識。重視民生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以人為本,從人們的基本利益要求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們的利益要求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敢于創新,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理想人格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的理想人生軌跡應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一種體現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意識,只有通過個體的自立自強,才能完成教育主、客體的人格建構。此外,剛健自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基本人文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強自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始倡導的人格品質。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實現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需求的有機融合,把剛健自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其成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根據社會的要求,創造性地進行自我發展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四)擁有愛國精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倡導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倡“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弘揚“天下為公”的愛國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思想要求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用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并為中華民族的盛衰興亡大業而努力奮斗。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操以及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主旋律,培養社會成員的民族精神,并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不斷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