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榮
摘要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規定,訴訟費用實行敗訴者負擔的原則。本文從訴訟費用的內涵及其性質入手,從經濟學、當事人訴權地位、司法實踐角度,對這種訴訟費用承擔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并重點闡述了當前我國訴訟費用負擔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訴訟費用改革思路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31-02
在現代法治國家,“接受審判”的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對訴訟費用制度的探討,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29條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愿承擔的除外。據此可知,我國訴訟費用實行敗訴者負擔的原則。筆者就其合理性提出質疑,下文從訴訟費用負擔的理論及司法實踐出發對這一問題加以闡述,并對訴訟費用負擔的改革思路進行了探討。
一、我國訴訟費用之概述
(一)訴訟費用的內涵
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的解釋,所謂訴訟費用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向法院繳納為進行訴訟所必需的法定的費用。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六條可知,訴訟費用包括三類:案件受理費、申請費以及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實際開支。前兩者具有國家稅收的性質,為國庫收入。后者由法院收取,用于補償實際支出。從上述有關訴訟費用的界定及構成來看,我國訴訟費用制度具有如下特點:
1.訴訟費用制度只調整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訴訟費用關系。正如《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53條規定的,案件審結后,人民法院應將訴訟費用的詳細清單和當事人應負擔的數額用書面通知本人。同時在判決書、裁定書或者調解書中寫明當事人各方應負擔的數額。需要向當事人退還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15日內退還有關當事人??芍?我國的訴訟費用制度只調整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
2.訴訟費用不包括當事人費用。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訴訟費用由案件受理費、申請費和其他訴訟費用三部分構成。其他訴訟費用主要包括: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理算人員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發生的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和誤工補貼。由此可知,我國所謂的訴訟費用實際上相當于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審判費用。
(二)訴訟費用的性質
如前所述,我國所指訴訟費用實際上就是審判費用,并沒有包括當事人費用。在審判費用中,對于第二部分費用的性質大多沒有爭論,即其具有補償性。目前理論界爭論頗多的是案件受理費和其他申請費的性質。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
1.稅收說。該觀點認為,稅收既出自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同時也帶有調節社會行為的功能。案件受理費則體現了稅收的這種作用和功能。受理費的收取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亦可抑制濫訴行為。
2.懲罰說。該說認為,既然訴訟費用一般由敗訴方負擔,敗訴方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負擔訴訟費用是對違反法律規定的當事人的一種經濟制裁。
3.國家規費說。該說認為,一方面,訴訟如同其他社會活動,需要收取一定的規費,以表明手續或程序的開始,并顯示主體對實施該行為的慎重;另一方面,司法機構解決民事糾紛需要作出相應物質耗費,因此,裁判費用也是當事人分擔這種耗費所必需作出的支付。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
二、對訴訟費用敗訴方承擔之合理性質疑
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費用原則上都是由敗訴方承擔,但是敗訴方所承擔的內容卻并非一致。就大陸法系國家而言,德國民事訴訟案件的敗訴方不僅要支付法院費用,而且還要支付勝訴方因聘請律師所花費的費用。在日本,由于不采用律師代理強制主義,故而敗訴方只需支付法院審判費用和除律師費用以外的當事人費用。而法國推行司法免費原則,因此,敗訴方原則上無須支付司法手續費,只要為勝訴方支付因進行訴訟而支付的各項費用以及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的費用和報酬。在英美法系國家,敗訴方所支付的訴訟費用也因各國訴訟費用的構成不同而有所區別。在美國,由于采取按件低額征收案件受理費,所以敗訴方主要支付勝訴方除律師費用以外的其他訴訟費用,其中包括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的費用和報酬。而在英國,其敗訴方不僅要承擔自己的律師費,同時還要承擔勝訴方除律師費用在內的所有費用。即“贏家取得一切”的成本政策。
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實行以敗訴方負擔的原則。其觀點認為:勝訴方于勝訴后如還須負擔訴訟費用,實際上是讓權利人承擔了權利實現的直接成本,有悖于公平正義原則,敗訴方負擔訴訟費用主要是根據訴訟費用的補償性質與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無關,可以說是一種結果責任。筆者認為,此種觀點有失妥當。
(一)從經濟學角度
在訴訟中,要求承擔敗訴所發生的全部訴訟費用,對敗訴方而言是極其殘酷的。一方面,敗訴方基于自己的訴訟請求不被支持而必須向勝訴方承擔一定義務,另一方面,基于判決結果又要承擔全部訴訟費用,其雙重加害對敗訴方無疑雪上加霜。尤其是當代,基于民事糾紛的復雜性,當事人往往難以事先準確預測案件的結果,如果完全按照敗訴方負擔原則收取訴訟費用,則可能導致敗訴者無力承擔甚至傾家蕩產。這是否可以看作為一種對敗訴者的“懲罰”或者“經濟制裁”。是否否定了當事人求諸司法機關解決民事糾紛的正當性,否定了當事人尋求司法保護是當事人的一項訴權,把當事人花錢購買司法服務的行為當作反面的東西加以貶抑或限制?筆者認為,敗訴者負擔原則在社會道義上有失公正,其結果必然會壓制社會大眾對訴訟的需求,誤導大眾對爭議本身產生否定性評價。
(二)從當事人訴權地位角度
在現代法治社會,“接受審判”的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依法進行訴訟是當事人行使訴權的表現。首先,司法審判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當事人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司法審判這一公共服務的“消費者”,無論訴訟勝訴異或敗訴,訴訟費用理應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承擔。其次,按照訴訟費用的“國家規費說”觀點,法院之所以向當事人征收案件受理費,主要基于“受益者分擔”原理,即當事人除了作為納稅人承擔支撐審判制度的一般責任外,還因為具體利用審判制度獲得國家提供的糾紛解決這一服務而必須進一步負擔支撐審判的部分費用。雙方當事人都是司法審判服務的受益者,邏輯上勝訴方對于司法審判的受益程度遠比敗訴方大,理應共同負擔費用。再次,敗訴方承擔原則可能誘發當事人對輕微的權利侵害訴諸法院,隨意啟動司法程序,引發“濫訴”,浪費司法資源。
(三)從司法實踐角度
我國雖然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賦予法官對訴訟費用承擔的自由裁量權,但在實際判決中,常裁定敗訴方承擔大部分費用,而勝訴方則在“合理的可承受程度”之內負擔部分訴訟費用。在有關身份的訴訟中中,這種做法尤為突出。由此可知,敗訴方負擔原則在具體實踐中并非完全由敗訴方承擔訴訟費用,有可能由勝訴方分擔,法官可能根據具體情況就訴訟費用的負擔比例自由裁量。
三、當前我國訴訟費用負擔之改革思路
(一)賦予當事人對費用負擔裁判的異議權
就對訴訟費用裁判程序的異議而言,我國《人民法院收費辦法》第29條明文禁止當事人單獨就訴訟費用的裁判提出上訴,當事人只能對訴訟費用金額計算問題申請復核,這是不符合程序正義的。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案件標的金額往往為數巨大,按照標的金額征收的訴訟費用也相應地位數十分可觀,訴訟費用如何分擔對當事人權益的影響不可謂小。因此,我國應借鑒大陸法系在這方面的規定,規定當事人可以對訴訟費用裁判提出上訴或申請異議。
(二)建立由國家負擔為主、當事人負擔為輔的訴訟費用公共成本分擔制度
眾所周知,現代民事訴訟制度承擔了多重功能:解決私人糾紛,通過保障當事人訴權而實現其實體權利為民事訴訟制度的首要和直接功能;通過審判過程和結果創制規則或判例,為避免或減少潛在的民事糾紛提供法律依據是民事程序的附帶功能;通過民事糾紛的解決,消除社會沖突,從而實現社會控制或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此外,民事訴訟制度還承擔著法制教育的社會功能等。上述第一種功能直接由當事人雙方受益,當事人根據其受益程度向服務者支付服務費或對其消耗的司法資源給與補償是合理的。而訴訟制度的其他功能都具有社會性,訴訟的受益人是包括當事人在內的所有納稅人。因此,國家應代表社會公眾對審判費用作出補償,承擔部分審判成本,國家承擔審判費用的方式是從稅費收入中支出的財政撥款。有學者指出至少在下列兩類訴訟中,應當由國家承擔訴訟費用:①第一審判決純粹由于法官適用訴訟法上的錯誤為理由而被拋棄,在這種情形下,不能指責任何一方引起上訴費用;②第三審上訴的主要目的為解決各法院判決之間的不統一,在這種情形下,上訴程序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不是私人利益。因此,包括律師費在內的上訴費因由政府承擔。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有其合理性,畢竟,國家是“司法審判”服務的較大受益者,應當負擔提供與其受益程度等價的支出;其次,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法官,因重大過失在訴訟中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害或者其啟動司法審判程序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等情形時,理所當然要承擔訴訟費用。
(三)實行訴訟費用當事人共同負擔原則
筆者認為,應把訴訟所需要的費用的負擔原則從視為當事人共同解決自己的糾紛或形成新的利害關系格局所需要的共益性費用這一角度加以重新理解,由雙方當事人共同負擔訴訟費用。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相關條文也體現了相應的內涵。如:第31條,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協議的案件,訴訟費用的負擔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決定;第33條,離婚案件訴訟費用的負擔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決定;第38條第(二)款,執行中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申請費的負擔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決定。以上法條雖未明文規定訴訟費用由雙方當事人共同負擔,但至少可以肯定,我國法律已經承認了訴訟費用可由當事人自由協商的合法性。如前所述,訴訟費用敗訴方負擔原則可能產生兩個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誘發當事人對輕微的權利侵害訴諸法院,導致“濫訴”。二是對訴訟觀念產生負面影響,容易陷入道義上的譴責。而當事人共同負擔原則即能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當事人基于訴訟費用的考慮,不會輕易提起訴訟,抑制了“濫訴”的發生;另一方面,基于“受益者負擔原則”當事人共同承擔訴訟費用是合理的,符合社會道義的內容。至于司法實踐中如何確定訴訟費用的分擔問題,法官應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具體包括:所有當事人的經濟地位;所有當事人訴訟行為;涉及金錢的數額或財產的價值;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程度等。最后做出合理判決。這要求法官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實踐經驗。
(四)賦予法官適當的自由裁量權
由于沒有賦予法官根據實際情況對訴訟費用負擔進行決定的裁量權,致使司法實踐中出現一些不違法但卻不合理的現象發生。如前所述,法官在具體判決中,常裁定由敗訴方承擔大部分訴訟費用,勝訴方負擔部分合理費用。這其實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是不合理的,但卻在實踐中普遍存在,似乎成為了“不成文的規則”。法律的最高價值在于實用。與其使其成為一種“潛規則”不如使其“合法化”、“公開化”以便于法院開展工作。因此,賦予法官某些情況下的自由裁量權具有現實必要性。
(五)改革和完善法律援助責任制度
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大陸法系(如法國)在法律援助方面的做法以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體系。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樹立法律援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的觀念。其次,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把公益訴權、雙方力量懸殊的訴訟(如進城務工人員追索勞動報酬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請求賠償的)等包括進來,進而將法律援助的覆蓋面擴及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再次,健全援助體系,建立全國性的法律援助基金。除司法援助外,輔之以律師、慈善團體、有關組織和個人的經濟援助,引入第三人擔保、有條件的訴費協議和律師勝訴報酬制等減輕當事人負擔和國家財政負擔。另外,放寬法律援助標準,并將是否給予援助的自由裁量權賦予法官。再次,建立一套嚴謹、符合訴訟法理的法律救助程序,包括告知、申請、爭議、審批和補正五個方面;切實貫徹《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中司法救助對于對當事人請求免、減、緩交訴訟費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