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麟
摘要“士”這一階層,在中國社會歷史演變的進程中,占有絕對核心的地位,甚至決定著中國社會的興衰和歷史的成敗。無論哪種社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皇帝,也不是貴族和平民,而是“乃由貴族階級墮落,或由平民階級晉升而成的一個中間階級”——“士”這一階級擔任的。士這一階層,始終貫穿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并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階層歷史演變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80-01
一、士大夫階層演變過程及對中國歷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士之一階層,起于何時,暫不詳論。然如管仲,鮑叔牙在齊桓公時,其出身顯非一貴族而當系一士”,管仲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使齊國成為五霸之首。孔子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詮釋了典型的士大夫精神。至孔子而士之地位始確立,后人又稱之曰儒。
“儒之后有墨,墨亦士。儒墨以下,百家盡興,亦皆屬士”。儒墨興起,古代封建社會一變成此下“士,農,工,商”之四民社會。到了戰國時期,由于春秋上層貴族階級的世襲特權已被取消,下層平民階級農工商各個行業被制約的均產經濟,到戰國時也解放了,兩種新興勢力,自由經濟和平民學術產生,自由經濟走向下層,而平民學術走向上層。這兩種勢力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共同造就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游士。游士之所以能游,一是各諸侯國文化的本源是同一的,皆為一種農耕文化,二是“他們忘不了封建制度所開始的天下,只有一個共主,一個最高中心的歷史觀念。”
至秦始皇滅六國,封建政治終歇,開始了“郡縣”政治,而此時社會仍然為一游士社會,“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選拔任用,在政治上,更無貴族世襲之特權存在”。就秦而言,其下東方游士,遠自商鞅,范雎,蔡澤,甚至呂不韋及其賓客,都是游士。甚至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蒙恬,祖籍是齊國人,也是一游士。此時中國乃為一游士社會,政府也不能例外。
到了漢代,“西漢武帝建立太學,高者為郎,低者為吏”。郎吏逐漸組成了一個平民學者的集團。但是相比戰國時代,士人進入政府的渠道和自身的行為都被規范。因有大一統之政府,士人也就無處可游,再不能如戰國時一席談既可拜卿相。士人只能按照政府規定的路線,亦步亦趨地走自己的進身之路。但也正因如此,有了這套嚴格的“組織法”,西漢漸成一個平民學者、士人政府。學者士人集團掌握政權,形成當時社會中心指導力量。用政治理想來改造社會、控制經濟已經成為士人階層治平天下方式。但此時,經由太學補郎補吏的法定資歷而參政,是政治的一套制度,社會上并沒有一個固定的階級。
但從東漢中期,終于慢慢形成了一各固定的階級。一則是教育不普及,二則是書籍流通不易。雖然在法律上并沒有特許某個家庭以世襲的特殊權益,但只要這個家庭將學業世襲了,在政治上的特殊權益,也就變相的世襲了。于是東漢以下由了世家大族所謂門第的出現。中央政府失去控制,民眾得不到保護,只得依附于世家,形成相互間的私契約。“民眾由國家公民身份轉變為門第的私戶。于是政府和社會之間隔著一條鴻溝,政府并不建筑在公民的擁護上,而是只依存于世家。”世家也因此挾持政府。故魏晉時期,政府亦由門第操縱。此下東晉,南北朝,政府更迭,而門第旺盛,不隨政治而搖動。當時雖然政治腐敗,而兩漢經學,文學,史學能夠經久不衰,而繼續茁壯成長,這是門第勢力在歷史大激蕩中,作中流砥柱,所不可磨滅之功績。
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使任何一個公民都可通過考試獲得進入政府的資格。這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社會形態的革命。這個制度保證了政府機構由民間產生,由士人知識分子組成,有力地防止貴族、門第世襲割據勢力的復辟。隨著這一制度的推行,門第這種變相的貴族階級也逐步衰退而終于消失了。藩鎮勢力的創痛,使宋代矯枉過正,尚文輕武,造成長期衰弱。從宋代起,科舉制度日臻成熟,文化教育日益普及,自此,中國在也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割據時期。中央集權愈發加強,社會階級也日趨消融。自宋代以下的中國社會都相類似。上承戰國游士、郎吏的傳統,代表學術理想的知識分子來主持政治,在由政治來領導和規范政治。
從西周春秋之文化的一統,經戰國,到秦漢實現政治的一統。從東漢貴族勢力的復辟,經唐代,到宋以后階級的消融。中國社會逐步走向一個用人文論理來構架的一統之天下。這是歷史的選擇,是中國發展的脈絡。
二、士大夫精神對近代中國發展的啟示
近代的中國社會自滿清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一時國人慕效西方,希望能通過改良找到一條新出路,解救中國。卻將本國四千年的士人文化傳統拋之腦后,一變故常,外襲他人。這條路走不走的通,值得思索。“中國傳統,向來不重富強。近代以來,則一慕富強,而近百年之中國社會,乃由此而變質。士之一階層,已在社會中急劇消失”。近代中國社會存在的弊端,那就是丟棄本國傳統,盲目仿效西方資本主義,中國社會是沒有出路和前途的。“其或終有理想之新士出,以領導國人,從四千年舊傳統中,獲得一適應當前之新出路,則誠所馨香以禱以”。
三、結語
士人知識分子是改革進程的推動和實行者。他們“以人文精神為指導核心,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學深入”,一面抑制社會特殊階級的產生,從而避免分裂割據,一面又抑制自由經濟,鼓勵均產經濟,避免貧富階層的對立。為實現這種理想,他們“內圣外王”,期求先有一完美理想之人格,進而成一個理想政治家,把政治事業融化到個人的生活。他們不是為政治而政治,而是為社會而政治,為整個人文之全體性的理想而政治。在他們手中,政治不是適應現實,而是為整個人文體系之一種積極理想作手段作工具。中國歷史的發展之路選擇了士人階層,他們又用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和理想,將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神傳承下去,挺起中國精神之脊梁,鑄造一個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