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們的大腦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因此像我這樣懶惰的人只好天天強迫自己掙扎著起床并催眠自己說早起可以讓自己走在別人前面,可是最近的一項新研究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早起還不如做個夜貓子來得好。
在當今這個生活步調異常繁忙、競爭日益增大的社會,人們都在以追求更長的工作時間或更高的工作效率來走在別人前面既然效率不一,那為什么有些人在清晨時思維最為敏捷,而另外一些人則在晚上變得最有效率呢?人類的思維敏捷和思想集中的程度實際上是受到我們已經醒了多久以及這個時候在一天中所處的位置雙重影響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生物鐘節奏是根據日夜變化的周期運作的所以說醒來1個半小時后,早起的人和夜貓子在注意力和警覺性方面并沒有什么差異,但是醒來10個半小時以后,夜貓子相比較早起者具有更高的警覺性,他們在執行需要持續注意力的任務時反應更快、效果更好,并且與注意力相關的腦部區域活動也明顯較強。
為此證明這一說法,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來對早起者和夜貓子的腦部活動進行監控。實驗志愿者連續兩個夜晚呆在一個睡眠實驗室中,并周期性地從事一項需要保持持續注意力的作業來找出其腦部活動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清醒10個小時之后,與夜貓子相比早起者腦中與注意力有關系的區域的活動性有所下降,他們會感到困乏,而且容易使操作作業時行動變慢該區域的活動性降低會減少實驗者清醒的時間,也就是說早起者這個時候想睡覺了,而夜貓子在他們發生疲勞之前,清醒的時間會比早起者長一些。
看完這個研究,各位Geek和在電腦面前的“小盆友”,恭喜你們又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理由。下次如果再有誰膽敢挑戰你作息時間,你就把這個解釋給他們聽,這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