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圍繞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討論得比較多,對體制改革的討論則被冷落了很長時間。加大對后者的關注,會對我們經濟的發展有更大的幫助。
市場經濟機制是資源配置相對最為有效的方式
在社會基本經濟制度與資源配置方式的相互關系方面,這場全球危機表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實現均衡上存在深刻的內在局限和根本性的失靈。中國的改革要反對私有化。但這場危機不能證明我們的改革要反對市場化。從經濟發展史上看,市場經濟機制是資源配置相對最為有效的方式。這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盡管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作為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存在一系列極其深刻和尖銳的矛盾,但這種歷史文明所創造的社會發展,是此前一切人類社會制度無可比擬的;盡管在中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30年中,存在許多深刻的沖突和有待處理的問題,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取得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因此,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方向決不能動搖。
在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的相互關系方面,這場危機能否導出政府應當替代市場的結論?這是西方在討論的一個很基本的命題。之于中國,就是中國改革當中怎么處理國家和市場、政府和企業、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關系。我們需要限制甚至反對片面鼓吹經濟上的自由化,但同樣也應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的體制競爭是不充分的。不能因為反對過度的自由化,過度的自發的競爭,來作為限制中國開展公平競爭、提高競爭充分性這樣的體制的理由和障礙。中國真正的大問題目前來看可能有自由化問題,但是更主要的是競爭不夠充分。壟斷或者歧視性、不公平的競爭因素破壞了自然規律的效力。
不能放緩融入全球的進程
在國內的經濟增長與國際經濟相互關系的處理問題上,我們要反對所謂的一體化,特別是放棄自己的歷史現實,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念,而全盤西化。但這場危機也告訴我們,不能由此反對全球化、國際化。開放程度的提高使我國經濟受世界經濟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程度加大,但我國國民經濟失衡、增長速度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則在于我國內需長期增長乏力,特別是消費需求增長相對不足。遏制經濟下滑,抗擊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不僅根本在于擴大內需,而且更需要擴大開放,更需要反對貿易保護,更需要擴大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趨勢,甚至包括抗擊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同樣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展開。我們不能也不應放緩融于全球經濟的進程。
不能忽視民營經濟發展
在國有化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上,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有一個趨勢,即國有制的比重確實在下降。改革開放初期國有制工商業企業的資產應該在中國整個工商業企業資產的比重約為90%左右。2004年普查的國有工商業企業資本金總額占整個工商業企業資本金總額大概為40%。預計現在這一比例還在降低,這是一個趨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國有企業無論總量還是結構,其絕對壟斷地位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會慢慢發生根本的改變。在這次危機中,各國政府在出手救市采取的各項政策中,在微觀政策上是透過國有制,對私營經濟的接管、介入來作為刺激需求、振興經濟的重要政府手段。政府的調控不一定是宏觀調控,可以從事大量的微觀手段。因此我們對國有制的作用,特別是抗擊打能力、抗危機的能力要有新的認識。國內有的文章稱,我們有大量的國有制,特別是資本投資需求不足時,克服起來比較簡單明快。這是不是我們這個體制的優越?度過危機的時候可能是這樣,但非經濟危機時期,這就未必是長期優越性。這場危機對國有制的地位將需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對民營經濟的發展不能夠忽視。
從宏觀調控的控制方式來說,就是總需求管理與總供給管理。實踐上,供給管理直接作用于消費者和生產者,特別是企業。西方社會擔心這會進入到計劃經濟下,因此對計劃經濟的擔心使得他們很難把供給革命進行到底。從理論上,供給管理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甚至范疇的構建才剛剛開始。經歷這場危機,整個西方宏觀經濟學如果要有一個變革的話,以需求管理為主流的理論預計將受到根本的限制。而對供給方面的介入和理論的研究,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均衡和協調,可能在宏觀調控的政策體系和理論框架上,要提到議事日程。西方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在刺激經濟的同時,直接作用于供給領域,傳統意義上的宏觀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看似是刺激需求,其實很多具有供給的政策效應。因此,在中國下一步的宏觀調控體制改革中,在強調和關注需求管理的同時,構建供給管理的新的政策和體制框架,將是改革當中很要緊的事情。中國有“十一五規劃”,以及馬上的“十二五規劃”,這都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供給的,這是我們不同于西方的體制優勢?!ㄗ髡呤潜本┐髮W經濟學院院長。本文為作者在“中國經濟學前沿論壇2009”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環球時報20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