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杰
摘要:聽課和評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師范生對聽課評課重要性的認識,給學生傳授并訓練聽課評課技能,引導并敦促學生積極提高自己的聽課評課能力。
關鍵詞:聽課;評課;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5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143—02
一、聽課評課的重要性
聽課評課常常被認為是教育管理人員、同行教師、學生等確定教師教學質量,或者為了觀摩優秀教師課堂教學而進行的一種評價性活動。聽課和評課的評價和示范功能對被聽課教師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對聽課和評課重要性的認識和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或者學校教學管理的層面,認為聽課和評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或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如朱淑顏2005,趙立新2006,邵水平2006,陳白茹2007,巴春媚、曹愛衛2006等)。對學校聽課和評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研究者做了相關研究(如吳翰桂2004,李震2004,付瑛、宋東清2006等),但著眼于學校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聽課和評課,有研究者認為傳統的聽課和評課“異化”了評價的目的,存在簡單化、形式化和隨意化的問題(巴春媚、曹愛衛2006)。而對于未來教師(師范生)的聽課和評課的研究,除了少數探討師范生實習(如于群英2004)時提到之外,其它的研究還很少。把師范生聽課和評課能力的培養作為師范生教育能力培養內容,這一類的相關研究還幾乎沒有。
聽課和評課能力,從實質上講是一種課堂教學評價能力。聽課和評課能力是師范生教育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聽課和評課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聽課人員能否客觀公正地評價被聽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了聽課人員自己教學能力的高低和教學質量的價值取向。因此,培養師范生的聽課和評課能力,應當成為職前教師教育的一項重要和經常性內容。
二、對師范生聽課評課能力的考查分析
為了解在校師范生的聽課和評課能力,筆者對本校215名英語專業教育方向2005級學生進行了考查,要求學生觀看一段22分鐘左右的課堂示范教學錄像,然后對這堂示范課進行分析評價。考查評分點包括聽課記錄和評課分析兩大部分,前者包括教學相關信息(教師、課名、授課班級等)和三個教學活動,后者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組織、教學活動、教學手段、學生參與和總評。
從215名學生11個評分點平均得分情況來看,第一個評分點“相關信息”的平均分最低,“學生參與”這一個評分點的平均分稍低于及格線,有8個評分點的平均成績都達到了及格線。對215名學生的得分情況做進一步分析,筆者驚訝地發現,第一個評分點(3分)得0分的竟然有114名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53%。另外,有18名學生在聽課記錄中沒有記錄三個教學活動;在評課分析的六個評分點中,有150項/人得0分,占該部分(1290項分值點)的11.6%。
從各項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師范生在聽課評課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觀察不細致,忽視了一些影響評課的關鍵信息(如教師的基本信息、學生的基本信息、教材和課的基本信息等)。第二,不明了聽課時應該記錄的內容,先入為主地對教學程序進行分割,與教師實際授課情況不符。第三,把聽課記錄的內容與評課版塊的內容相混淆,如有的學生在聽課記錄中就寫下“教學目標”、“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盡管評課以聽課的內容為基礎,但評課分析不等同聽課內容,我們只能從聽課記錄的內容分析“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等。第四,評課分析缺乏理論指導,僅憑主觀臆想或以某些并未真正理解的術語來評判教師的授課。
三、對師范生聽課評課能力培養的思考
學生在聽課和評課能力方面的不足應該引起教學法課程教師的高度重視,并在教學中采取相應措施予以彌補。那么,怎么樣培養師范生的聽課評課能力呢?
首先,提高師范生對聽課評課意義的認識。有些師范生認為,自己聽老師講課已經十幾年了,不會聽課簡直是開玩笑,而評課是學校領導的事,與己無關。他們恰恰忘記了最根本的一個事實,即他們是未來的教師,踏上工作崗位之后將面臨經常性的聽課和評課任務。新教師如何盡快地獲得專業發展,是新教師自己和學校管理層都要思考的問題。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因為缺乏足夠的課堂教學直接經驗,在處理教學問題方面不可避免地經常遇到挑戰。另一方面,學習、吸收其他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教學間接經驗可以彌補新教師教學直接經驗的不足。聽課和評課作為教學反思的一種形式,是提高新教師教學水平并促進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師范生如果能意識到聽課和評課對于他們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那么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將不再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錄音機”或“筆記機器”,而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者和享受者,從聽課評課中累積課堂教學的間接經驗。
其次,在教學法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師范生聽課和評課,讓他們明了聽課和評課的指導思想,幫助他們掌握怎么聽、聽什么、怎么評和評什么等基本內容和技巧。聽課和評課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對師范生而言,聽課和評課不完全同于學校領導或教師同行的聽課和評課,因此其指導思想為準備充分、客觀公正、抓住核心、以評促學。準備充分是指師范生在聽課和評課之前要先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如了解教師的基本信息、了解所用教材的基本特點和內容體系,另外就是準備好必要的工具如筆和筆記本,也可以輔以MP3等便利的錄音設備。客觀公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聽課時客觀公正地記錄所聽和所觀察到的內容,不隨意增減,二是指導客觀公正地對所聽和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分析評價,不摻雜自己對上課老師的私人感情。抓住核心是指不要求面面俱到,抓住能夠體現上課教師教學風格和質量的內容進行記錄并作分析評價。以評促學則充分考慮了師范生聽課和評課的基本功能,使之區別于學校領導和教師同行的聽課評課。學校領導和教師同行聽課和評課的目的是評價和示范,是為了以評促教;而師范生的聽課和評課是為了獲得課堂教學間接經驗,是為了更好學習地教學法課程,是以評促學。
明了聽課和評課的指導思想之后,教師還要教授并訓練學生的聽課和評課技能技巧。這涉及到聽什么、評什么和怎么聽、怎么評的問題,前者是內容,后者是方法、技巧。聽的內容和評的內容是緊密相關的。當然,此時的“聽”不只是耳朵的功能,還要用眼看,用手記。把聽到的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觀察到的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反應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非言語手段的運用等記在筆記本上。同時,還要對教師組織的各個課堂教學活動所花的時間、學生參與的數量(人數、次數和性別數)、紀律問題及教師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方式和時長等做好記錄。聽課記錄是按課堂教學時間順序進行的。“聽、看、記、思”作為聽課的重要環節(孫秀梅2007)還是有說服力的。評課的內容就需要從教學法理論的角度來進行了,應包括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處理、對教材的處理、對教學程序的設計和安排、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以及教師的其它基本素質。由于師范生的聽課和評課主要是為了觀摩和研究探討,因此評課在形式上以小組討論為佳,或者全班討論。不同學生在聽和評時關注的側重點不同,評議的內容當然也就有所差異。單個學生在聽和評時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以小組或班組形式進行討論,可以更好地交流信息,彌補信息差,從而保證評課的客觀公正性。
最后,教學法課程的教師還要以各種方式督促師范生自我提高聽課和評課能力。由于傳統認識和惰性本能的消極影響,師范生養成聽課和評課的習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措施,以各種方式來督促師范生培養積極聽課和科學評課的習慣,逐步提高自己的聽課和評課能力。除了布置聽課評課作業之外,教學法課程的教師還可以安排和組織定期的聽課評課匯報、撰寫聽課評課小論文,或者把聽課評課情況納入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之中,或者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教師教學評價和教學質量分析。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師范生聽課和評課的參與意識,有利于他們聽課評課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并最終有益于他們的教育實習見習和畢業后的教學實踐。
總之,聽課和評課對于在職教師來說是一個提高自己教學水平、促進自己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領導檢查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而對于師范生來說,聽課和評課則是獲取間接教學經驗、通過聽課和評課更好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教學法課程的有效途徑。當前師范生聽課和評課能力的不足,需要教學法課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措施予以彌補,以切實達到教學法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巴春媚、曹愛衛.聽課評課的革新:課堂教學分析框架[J].當代教育科學,2006,(22):12-13,27.
[2]卞東華.怎樣聽課評課[J].教學與管理,2002,(31):22-25.
[3]陳白茹.讓聽課、評課確具針對性[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 (1):41-42.
[4]付瑛、宋東清.聽課評課的認知偏差分析及應對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6,(23):58,60.
[5]李震.聽評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 2004,(3):53.
[6]邵光華,王建磐.教師專業發展取向的觀課活動[J].教育研究, 2003,(9):27-32.
[7]邵水平.關于中學英語聽課與評課的思考[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1):42-44.
[8]孫秀梅.如何有效地聽課、評課[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9):62-63.
[9]吳翰桂,孟莉英.高校聽評課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3):89-92.
[10]于群英,劉正,胡明.高等技術師范教育實習指導工作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4,(21):35-36.
[11]趙立新.提高教師群體教學水平的捷徑——聽課評課[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6,(3):26.
[12]朱淑顏.外語課堂觀察:從教師評價到教師專業化發展[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5,(3):77-8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