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季秋
當前,上訪人員尤其是個別上訪老戶的內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焦慮感、挫敗感、不公正感等負面情緒,導致這些“心理問題”現象出現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由于社會變遷加劇與人們心理適應性減弱等原因。對這些上訪,各單位做了不少工作,效果仍不太明顯。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來說,當今的穩定工作,政策說教的韌力和耐力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的穩定工作的需要,而破解這一“鈍化”和“乏力”現象的良方就是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關懷。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發展等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在價值尺度,使人能夠對生存環境和主體自身進行自覺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夠合理利用自主選擇的權利,達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心理疏導”則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在醫學上也是一個從人的自身特點入手并具有顯著效果治療方法。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完美搭檔,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嚴肅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始更加注重關心人內心的感受,貼近人的心靈,也拉近了執政黨與人民的距離。
為此,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建立健康有效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尤為必要。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人尤其是上訪人心理問題的干預相對滯后,使我國在信訪穩定工作中,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和心理咨詢師還遠遠沒有與上訪量同步提高。因此,我們要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我們應從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愿服務、專業咨詢、心理醫療等各個方面,加大心理衛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
二、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從促進人的心理和諧起步。心理和諧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力量,是人生的一個課題和使命。我們要積極推動人的心理和諧建設,努力探索在新的條件下有效提高人們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覺地在教育、心理醫療以及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幾個重要環節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應對機制,營造培育和諧心理的氛圍,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環境保證。一個區域的穩定與發展、社會的文明與和諧都是需要社會公眾的健康心理做支撐。因此,領導者在講政治、講經濟、講效率的同時,就必須以人為本,對民眾和社會的心理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努力做到未雨綢繆。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問題是由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復的心理刺激及復雜的惡劣情緒逐漸影響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長年累月,在心理上會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在精神上會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發多種心身疾患。心理疲勞是不知不覺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它不會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時間,達到一定的“疲勞量”,才會引發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世界衛生組織曾針對心理疾病給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斷言:“沒有一種災難比心理障礙帶來的痛苦更深重。”2000年,世界衛生大會在中國召開,預測在21世紀影響中國最嚴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這是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最大問題。因此,應加強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要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與人關系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要著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探索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
理論和實踐表明,盡管危機本身具有不可預測的特點,但早發現、早干預是危機干預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可針對重點人群或特殊人群,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并且定期向社會通報關鍵性指標,以此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并盡早地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重點人群的心理應對能力。各類公共突發事件的起因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社會冷漠與煩躁、沖動情緒與社會公信度低不能說沒有聯系。它破壞了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活秩序和政府形象,沖擊了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人文基礎。建立公共突發事件、災難心理干預應急預案,對社會民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的公共突發事件,通過心理干預,以防患于未然。重大群體上訪后要積極開展對重點人員心理疏導和咨詢,及時對個別偏執型人員及其家屬等人群進行心理干預,以避免留下不穩定的種子,防止上訪老戶的形成。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信訪辦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