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君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這一重要政治優勢,要想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在指導思想、根本任務、基本目標和重要保證等方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238—02
以人為對象,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搞好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證。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具有鮮明的黨性、實踐性和群眾性。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用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教育黨員、干部和群眾,使人們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覺地為實現黨的當前的和長遠的革命目標和任務而努力奮斗。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其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把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融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它有其固有的工作規律和特點,還有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工作基本原則和科學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及其他一切業務工作的關系不是領導和指導關系,而是服務和保證關系,即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業務工作服務,保證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業務工作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1955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這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了這一論斷,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并強調這是“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要繼承和發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努力創造適應新形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建設和改革的每個領域中,激勵人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創造性和獻身精神,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上來。
一、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觀念
1.加強職工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個公民、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由于當今社會上腐敗風氣、下崗分流、收入差別等現象的出現,使得企業部分職工在理想信念上迷失了方向,思想空虛。因此要針對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是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正確處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
2.加強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市場經濟,容易引發人們一切向錢看,趨利忘義,唯利是圖,甚至為了謀取個人利益不惜鋌而走險。要正確引導職工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增強職工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培養。
3.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努力把這些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廣大干部群眾普遍認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二、增加教育內容,由單一的思想道德教育向全方位的綜合教育轉變
1.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為核心的政治教育,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干部群眾,引導干部群眾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提高執政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
2.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技術含量。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已成為改變世界面貌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技術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要大力開展現代科學知識的科普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質,這對提高思想覺悟和精神面貌起著重要作用。
3.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解決群眾最關注、與群眾切身利益聯系最密切的問題,作為解決群眾思想問題的鑰匙,為群眾多辦好事、實事,使矛盾得到化解,群眾思想認識得到提高。
三、創新教育方式,由單向灌輸向雙向溝通轉變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要由單純的說教式、灌輸式向以情感人、以人為本的雙向溝通轉變。努力創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職工廣泛參與、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創造出以誠相見、相互信任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作性。充分運用有效載體,把思想教育滲透于其他工作和相關活動之中。積極開辟各種陣地,營造思想教育的社會氛圍。一要貼近生產經營,讓思想政治工作進入生產經營第一線,把握職工的思想脈搏,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引導職工做好本職工作。二是貼近職工,思想工作者由管理型變為服務型。三是貼近家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觸角伸向每個職工家庭,把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到家家戶戶。
四、建立和健全組織領導及保障體系
實踐作為思想政治理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思想政治理論的有機載體和內容的有效延伸,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從管理制度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改革,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論實踐的領導機構,將思想政治理論實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五、堅持四個原則
主要內容是把提高職工的思想覺悟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以提高思想為主;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以表揚為主;耐心的正面說服教育與執行必要的紀律相結合,以正面說服教育為主;自上而下地進行教育與群眾性的自我教育相結合,以群眾性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為主。
職工的思想問題往往與實際存在著的困難有關,如不去解決職工確實存在的應當解決而又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就不能有效地解決思想問題。只注意解決實際問題忽視解決思想問題,甚至把物質鼓勵作為提高勞動熱情的主要或唯一手段,不僅達不到激發職工積極性的目的,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助長職工中的不良傾向乃至造成惡性循環。只有堅持以提高思想為主,同時認真解決職工中存在的那些應當解決而又可能解決的問題,才能使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持續有效地發揮出來。
在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過程中,有表揚和批評兩手,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表揚是對先進的激勵,也是對后進的鞭策。以表揚為主,不但要表揚先進,也要善于發現中間和后進中的積極因素,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不僅領導要給以表揚,還要發動群眾互相表揚;不但要抓住具體事例進行表揚,更要從思想的高度加以認識,從而激勵其上進心和榮譽感,調動其積極性,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正確的批評是弄清是非,提高思想,團結同志的有效教育形式。堅持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以表揚為主,就是要扶正祛邪、揚善抑惡、鼓勵先進、帶動中間、促進落后。
耐心的正面說服教育與執行必要的紀律相結合,要以正面的說服教育為主。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必須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主要是調查研究,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熱心誠懇地關心和幫助同志,以情感人。不能用壓服的辦法對待同志。在堅持耐心說服教育的同時,要嚴格要求,對個別錯誤性質嚴重的,還要進行嚴肅的批評乃至必要的紀律處分,做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在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中,要把自上而下地進行教育與群眾性的自我教育相結合,以群眾性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為主。對于一些重大的全局性問題,由各級領導干部負責,原原本本地傳達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和指示,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和職工中有普遍性的思想問題,適當地進行集中教育和系統教育,以澄清思想,統一認識和行動,是完全必要的。對于職工中存在的日常的、大量的、具體的思想問題,應發動廣大職工群眾做思想工作,主要依靠黨團員、班組長、先進分子,通過班組座談討論和個別談心等形式,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這樣做針對性強,能夠及時地、具體地解決大量問題。依靠群眾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方法。堅持這一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其核心是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卓有成效地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六、認真解決一人一事的問題
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大量、最經常、最普遍、最生動、最具體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職工中的思想大量存在,紛繁復雜,光靠集中教育來解決還不夠,必須在生產、工作中隨時隨地地解決。一是注意最容易引起職工思想波動的時機。主要是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黨和國家頒布重要方針、政策時;生產任務重、勞動和生活條件差、工作遇到困難時;個人受到表揚、獎勵或批評、處分,對工資、工種、獎金有意見,或工作變動時;個人生活或家庭出現問題時;內部團結、干群關系發生問題時,等等。二是主要依靠黨的骨干,通過班組座談和個別談心去解決。它的好處是同班組里的人相互了解,最能對癥下藥;工作做得及時,可以在生產緊張的情況下,隨時隨地做工作;能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結合,把話說到群眾的心坎上;能實事求是,副作用少;發揮骨干的模范帶頭作用,產生良好的影響。
七、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
既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又防止和克服“一切向錢看”。改革開放以后,適當拉開獎金檔次,鼓勵職工超額勞動,多作貢獻。同時對于“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和雇傭觀點,及時予以糾正和克服。既注意物質鼓勵,更注重精神鼓勵,堅持以精神鼓勵為主。對作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發給獎狀、錦旗,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先進思想。對貢獻突出的記功、命名,作出學習決定,開會表彰,激發人們的社會主義勞動熱情,形成“當先進光榮,多作貢獻光榮”的良好風尚。既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又提倡奉獻精神。發揚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計報酬多少,不為名不為利的優良傳統。根據生產建設需要,堅持業余會戰,組織義務勞動,開展義務獻工活動。在執行按勞分配政策的同時,培養共產主義勞動態度。
參考文獻:
[1]呂喜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創新[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2]徐國榮.在創新中實現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J].理論學習,2005,(12).
[3]羅禹華.淺談創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新機制[J].中國職工教育,2005,(11).
[4]姚維雄.創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源泉[J].開放潮,2005,(22).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