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乃軍
任賢使能則事業興,貶賢棄能則事業衰,這是古今通鑒。選何種人,怎樣用人,實質上是思想政治路線的反映,也是一種風氣導向。比如,起用像魏征、海瑞、王安石這樣的人就導出反腐倡廉、革除舊弊、廣開言路和從善如流的政風。反之,起用陽奉陰違、溜須拍馬的小人和貪贓枉法的敗類,就表明當局已經同流合污,政局岌岌可危。褒揚什么,貶斥什么,對政風乃至對整個社會風氣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干部選拔任用的導向上出了問題,忠奸不分,黑白顛倒,賢能的人得不到選拔重用甚至受到壓抑,無良的人身居要職,那黨和國家的損失就大了,且不說損害黨的形象和威信,連黨的執政地位都可能成問題。可以說干部的選拔任用,關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是我們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公信度,就是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
一、我黨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積極探索與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黨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正在經歷由上級任命、“少數人選少數人”的方式向更科學民主的“制度選拔任用干部”的方式轉變。1995年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在規范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建設高素質黨政領導干部隊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7月9日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預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
2006年7月3日,中央組織部印發實施《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主要對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個別談話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并與紀檢機關(監察部門)的意見,巡視組巡視、重大事項跟蹤考察、參加民主生活會等方面反映的意見,以及其他平時了解的情況相互補充印證,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考察組集體研究分析,客觀公正地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作出評價,目的是要把那些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群眾公認、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入了民意調查和實績分析等新的方法和手段,政績觀也從GDP轉向科學發展。近年來,各地組織部門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著力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公信度。一些省市縣等地方政府嘗試更加民主公開的干部選拔任用方式,如公開比選、公推公選等。
這些積極探索也只是一個良好開端,干部選拔任用中的許多問題仍需要我們去解決。如: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單一,不分行業層次,大都實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且有泛政治化傾向,造成許多干部養成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惡習,不利于人才和事業的健康發展;人事分離,選人者不用人,用人者不選人,工作不夠協調;方法落后,缺乏一整套考察考核量化科學體系和完善的選拔任用操作系統;程序封閉,民主不足,透明不夠;監督乏力,“一把手”一言九鼎,喜好影響公正。民主不夠還是現行干部選用體制的主要缺陷,影響了干部整體素質的提高。目前各地的公選還基本上屬于在舊的干部機制上撕開了一點缺口,對于消除“人治”色彩,縮減“暗箱操作”的空間,重振黨和政府的威信和提高執政能力有一定作用,但與我們建設政治文明目標所要求的民主化、公平化進程還存在很大的距離。“公推公選”應當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僅僅是干部管理體制內的技術性調整。公推公選職數少且多為副職或非重要崗位就說明了這點。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
1.樹立正確的干部選拔任用導向。正確導向能產生正面激勵,使優秀干部得以脫穎而出。2008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正確地執行黨的干部路線和干部政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概括起來有六種:要樹立注重品行的導向,注重選拔政治堅定、原則性強、清正廉潔、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要樹立科學發展的導向,注重選拔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又好又快發展、工作實績突出的干部;要樹立崇尚實干的導向,注重選拔求真務實、埋頭苦干、默默奉獻、不事張揚的干部;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注重選拔在基層和生產一線的優秀干部,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干部;樹立鼓勵創新的導向,注重選拔思想解放、作風扎實、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的干部;要樹立群眾公認的導向,注重選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為人民造福、得到群眾擁護的干部。
2.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黨管干部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進一步深化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繼續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差額考察、任前公示、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全委會投票表決制、黨政干部辭職制等已經出臺的制度,積極探索試行選舉制度,縮小委任空間,擴大選舉范圍和比例,增強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繼續探索用人失誤追究制度。在拓寬擴大民主渠道同時,合理界定民主推薦票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權重。進一步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下崗、差額選舉辦法,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的工作力度,擴大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范圍,改進考試測評工作,降低選拔成本,提高選拔質量,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公信度。擴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公信度,必須以民主為支撐,在干部選拔任用程序上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踐中探索擴大民主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干部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著力擴大群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評議權,提高干部考察信息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對干部要實行延伸考察,即對考察對象均延伸到原工作崗位及“8小時以外”,確保全方位了解考察對象的德才素質和群眾公認程度。在規范常委會票決領導干部任免制度的基礎上,對重要部門黨政正職的任免可實行全委會票決,規范干部選拔任用程序。對新任、轉任、新提名到重要崗位任職人選全面實行任前公示,并逐步擴大公示對象范圍,直至報紙網絡等媒體。
3.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科學實用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公正的考核評價制度能發現和聚集人才。20世紀,全世界大量的人才涌入美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有一個科學公正的評審制度,是人才就會得到承認和發展機會。中國應該借鑒美國評審制度的經驗,形成自己科學公正的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科學實用的干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使組織考察有充分依據、群眾監督有明確標準。因此,有必要組建專家設計小組,分類分層制訂量化考核評價指標和操作辦法。一是從定性評價為主向定量評價為主轉變、從一般性指標考核為主向實質性指標考核為主轉變、從總量考核評價為主向增量考核評價為主轉變。通過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綜合反映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工作績效。二是建立完善選拔過程記實制度。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開展有效的程序規范記實工作,防止出現干部任用不履行程序問題。三是建立完善干部任職鑒評制度。建立干部任職鑒評制度,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干部選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高干部選拔任用的工作質量。四是將考核評價變成流程化、報表化、軟件化和可視化的管理工作。
4.建立全方位監督制約制度。在監督制約機制方面,堅持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通過對決策和執行等環節的監督,完善重大事項和重要干部任免的決定程序。重點加強對負責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干部進行監督。從黨組織監督、領導班子內部監督、行政監察、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等方面,全方位地監督選拔任用干部。應盡快出臺《新聞法》,劃清新聞自由邊界,只要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適度的新聞自由有利于加強對選拔任用干部的監督。因為是黨管干部,而且很多干部是黨員,所以應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質詢制度、民主評議制度等。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最大程度地堵塞以權謀私的漏洞。充分發揮人大的立法權、任免權、監督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作用,約束政府正確行事用人。建議各地黨政領導不能兼任人大領導,避免出現“自己監督自己”的軟監督狀況。嚴格實行考察工作責任制,對不按政策規定辦事,造成失察、失誤或隱瞞歪曲事實真相等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的行為,嚴肅追究責任。
5.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激勵和退出制度。以能力、實績、公論為依據,把考核結果與干部的職務升降、福利待遇掛起鉤來,使考核真正成為優勝劣汰、獎優罰劣的依據和重要手段,克服論資排輩、遷就照顧、職責不清、賞罰不明、效率低下,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等弊端。在把好干部入口的同時,也要疏通干部出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代謝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考錄制度、培訓制度、巡視制度、交流制度、任期制度、任職回避制度、問責制度、離任制度、辭職制度、降職免職制度、辭退制度、罷免制度和退休制度,促進干部隊伍優化。要做到這些,需要解放思想,跳出既得利益束縛,以科學求是和無私的精神真正為人民謀幸福。
6.加強公民民主意識教育。公民民主意識對于科學選拔任用干部至關重要。由于種種原因,中國人的公民民主意識發展較之于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明顯滯后,公民意識的缺乏影響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尤其是政治民主化進程。當公民民主意識淡薄,群眾參政議政積極性不高,則選舉、公選、考察和監督干部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如果多數群眾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地甘當看客,那擴大選拔任用干部民主就會事半功倍。增強公民民主意識,首先要健全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總之,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健全干部的選拔、任用、考核、監督、晉升和退出制度,我們的干部隊伍才能健康成長,黨和國家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地方鐵路局寶清分局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