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馬建光
盡管已過去近一年時間,但去年爆發的俄格沖突的余波仍在持續。9日《莫斯科國防簡報》中公布新報告稱,俄格沖突中俄方損失了6架戰機而不是先前公布的4架,更重要的是至少3架都被是友軍的防空導彈擊落的。
俄國防部此前承認在開戰初期損失4架戰機,包括3架蘇-25強擊機和1架圖-22M3轟炸機。《莫斯科國防簡報》披露, 事實上俄方戰機的損失還包括2架蘇-24前線轟炸機。其中只有2架明確是被格軍擊落,3架被俄防空部隊擊落,另1架擊落情況不明,此外還有幾架俄軍蘇-25戰機受傷,但成功返回基地。據俄軍方消息人士透露,俄軍第一架被自己擊落的戰機是蘇-25BM強擊機,它被俄軍在南奧塞梯領空擊落。第二架則被南奧塞梯民兵擊落。
俄軍事專家認為,這種惡劣情況的出現是由于溝通不暢,俄空軍和陸軍在進行一場“完全不同的戰爭”。據俄軍方消息人士介紹,俄方飛行員上天前往往得到的是不正確或者延時的軍事攻擊情報,對格魯吉亞空軍的武力構成和組織結構也缺乏系統了解和掌控;而直到戰爭結束,俄地面部隊也不能確認俄空軍是否奪得制空權,因此俄陸軍和南奧塞梯民兵常常把俄戰機當成敵機并發射防空導彈。
盡管俄羅斯國防部對《莫斯科國防簡報》披露的信息三緘其口,但俄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協調,尤其是在一體化聯合作戰中暴露出的問題卻是不爭的事實。俄軍一些高級將領承認,俄軍在聯合指揮方面,尤其是在信息化技術條件下作戰尚有許多不足。雖然從俄軍“模塊化編組”到精確遠程打擊,都可以看出俄軍正在努力完成從機械化戰法到信息化戰法的轉變,但是俄軍現有的指揮自動化體系還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針對俄格沖突的經驗教訓,俄軍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加強聯合作戰中指揮自動化的效能已成為改革優先方向之一。▲
環球時報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