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江

最近有兩條與自行車有關的新聞:為解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難題,武漢市青山區(qū)建成自行車免費租賃異地存取的出行系統(tǒng)。目前,活動試行已經(jīng)半年,投放的1000輛自行車無一丟失和損毀;去年5月,杭州運行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tǒng),將自行車納入公共交通領域,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難題。由于收效不錯,杭州準備增加投入自行車,使之達到5萬輛。
應該說,城市為市民提供免費自行車租賃,確實極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是解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恰當方式。當然,對于免費自行車是否會丟失和損毀,也確實是合理的擔憂。當公共自行車可以被免費使用時,假如市民缺乏起碼的自律,自行車的確難免遭遇丟失和損毀的命運。現(xiàn)實中,一些地方推出“免費傘”活動,最終卻因為“有去無回”而黯然收場,無疑令人心有余悸。
不過,假如因為免費公共自行車可能被濫用,可能遭遇丟失損毀命運便視之為禁區(qū),假如公共自行車的推行因此而遭遇阻滯的話,則未免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在這方面,武漢和杭州已經(jīng)做出了成功的表率,它們的經(jīng)驗表面,“非盜即損”并非免費公共資源的必然結果。
不難設想的是,當免費公共自行車真的給市民公眾帶來了極大的出行便利,并成為市民的公共福利時,公眾市民當然沒有理由去和自己的便利和福利過不去。打一個比方,當一座城市的所有自行車都成為不上鎖的公共資源時,根本就無所謂丟失,甚至連偷車賊也將因為沒有銷贓市場而徹底消失。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共自行車丟失和損毀的現(xiàn)象,倒是極有可能與公共自行車免費租賃的推行力度不夠大有關。
事實上,假如對公共自行車免費租賃的推廣事先做好對市民公眾的宣傳工作,讓市民認識到這一公共資源的共享性與便民利好的話,市民顯然會更多的去自覺維護這一資源,從而形成對于濫用行為的有效制約。另一方面,公共自行車免費之后并不代表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對于公共自行車的管理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公交地鐵卡等形式對借用者進行登記,并在歸還時予以注銷,借而不還的市民不僅將可能被列入信用黑名單,更不難被追究責任,付出賠償。可見,只要管理得當,免費公共自行車完全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完美解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難題,也完全可以期待。
既然公共自行車免費租賃已被一些城市證明是成功的,這一改善城市交通、造福公眾市民的善舉當然應該得到推廣,而不必因為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而畏首畏尾,縮手縮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