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疆獨”頭目熱比婭的辦公室雖設在美國華盛頓,但“世維會”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慕尼黑。正是這個組織,被指控策劃、煽動了烏魯木齊“7·5”暴力恐怖事件。“7·5”事件后,“世維會”面對西方記者十分活躍,四處活動,并組織游行,但對來自中國內地的記者卻諱莫如深,不愿多談。《環球時報》記者7月5日后與一名自稱“大黑”的“世維會”成員多次聯系,才得到他們接受采訪的勉強答復。記者的第一印象是,這是相當警覺的一群人。
與“世維會”秘書長面對面
對《環球時報》記者提的一些問題,“大黑”認為記者“不像記者,更像警察”。這大概是被西方記者的配合式報道給寵壞了。“大黑”最后表示,“世維會”答應接受采訪,采訪前也可以帶記者看看“世維會”總部,但采訪則安排在另一個地方,采訪時間是7月11日下午3時。
令記者不解的是,“世維會”為什么要把采訪安排在另一個地方?會有哪些人會見記者?11日下午13時49分,記者乘火車到達慕尼黑。可電話聯系后,“大黑”又說,采訪推延到16時。直到16時20多分,記者終于見到“大黑”。原來,這名“大黑”就是“世維會”青年委員會主席海域爾·庫爾班。從他那里得知,10日,“世維會”組織了2000人在柏林中國大使館和慕尼黑中國領事館前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維吾爾人“反對中國壓迫”游行。但“2000人”這個數字記者事后并沒有得到其他信息源的證實。
經過一個個迂回,記者被帶到一個人多雜亂的敞開式咖啡館。在一個角落,那里已經坐著4個維吾爾人。其中一個,記者很快認出了他———“世維會”秘書長多里坤·艾沙。多里坤·艾沙給記者遞了 名片,然后就稱自己是中國政府定下的恐怖分子。多里坤·艾沙似乎不會講中文,他請了一名維吾爾人翻譯。記者剛把第一個問題———成立“世維會”的目的———問完,多里坤·艾沙就連珠炮似地開始指責中國政府,說中國政府自1949年“侵略東突厥斯坦”,沒有給維吾爾人宗教、民族自由等等。“世維會”是“為了表達維吾爾人的心聲”。他還指責中國政府處處阻撓“世維會”的活動。他還直言不諱地說,他們受到西方一些基金會、政黨的支持和資助,這主要是在“人權”和“民主”項目上的合作。他還說,“世維會”與“西藏流亡政府”相似。至于為什么在西方的影響力不如“藏獨”,他認為,“疆獨”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而“藏獨”已經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
多里坤·艾沙還一概否認了中國政府有關“世維會”參與烏魯木齊“7·5”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指控,并宣稱,“這是中國政府造成的”。他接著信口說出“60個維族人在韶關被漢人打死”。而中國官方公布的韶關事件只有2名維族人死亡,對這一數字世界未見異議。幾天前的一次記者會上,多里坤·艾沙還曾宣稱烏魯木齊事件死亡人數是600到800人。當時被問及消息源時,他當時回答是“聽說”,“網上看到的”。
多里坤·艾沙向《環球時報》記者承認,烏魯木齊“7·5”事件后,“世維會”馬上開會,并舉行各種游行示威。他還抱怨,60年來,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和他們進行過對話。如果中國政府嚴懲事件中的暴徒,他們“將向國際社會施壓”。他還說,維族人在慕尼黑生活很好,工作的維族人中有主管、商人、公務員等等。但他介紹的這些情況與記者在慕尼黑看到、聽到的有些并不一致。
“世維會”不讓記者進其總部
采訪進行了約1個半小時,多數時間內,都是多里坤·艾沙用刺耳的言論攻擊中國政府,以及表達他們對國際支持的期待,比如多里坤·艾沙說,“土耳其官員抵制中國貨是一件好事”。采訪完后,雖經記者再三要求,“世維會”還是改變了原先讓記者參觀其總部的要求。理由是在他們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大使館派來”的5名留學生“大鬧了‘世維會總部”。他們對中國記者已經不再相信。如果要參觀,就看《環球時報》記者之后所寫的文章。
稍作休息后,記者問了多名慕尼黑當地市民和華人。他們大多竟然都不知道“世維會”在慕尼黑的具體位置。記者知道它的德文地址,但在記者拿的地圖中卻找不到這條街道。在一家名叫“大家樂快餐店”的中餐館前,記者猛然發現餐館門前的路牌上正寫著要找的街道名字。走進這條街道,記者感覺那里與整個慕尼黑的氛圍格格不入。街道兩旁沒多少店家,這里的公寓陽臺上也沒有花草。街道不過200多米,由于建筑的阻擋,路人的眼線望不到盡頭。
走了近100米,記者只看到一家穆斯林超市。幾名穆斯林打扮的人用奇怪的目光打量著記者。兩名穆斯林打扮的男子,一個坐在地上,一個站著,正在喝啤酒。街道對面還停著一輛警車。兩位警察坐在警車里,仔細打量著每一個過路的行人。記者隨后發現,在該街7號所在的那間緊閉的咖啡館和11號的穆斯林蔬菜店之間有一個過道。走進過道,記者立即發現藍底白色的“世維會”門牌。
正在記者拍照時,出現幾名長的像維吾爾族的人,他們警覺地看著記者。隨后,兩名警察就對記者進行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搜查、盤問。理由是“擔心記者的安全”。不過,后來他們帶記者到警局接受“刑事調查”時告訴記者,因為“世維會”對“記者身份”產生懷疑,似乎記者成為“間諜”。
一名在德國媒體工作的同行事后告訴記者,因為“世維會”這個地方在政治上很敏感,所以這個地址只有德國的有關警察才知道。“世維會”的總部就位于這棟樓房的三樓(按照中國習慣為四樓)。幾天前,這位同行和他的同事還走進世維會總部進行了拍攝。據了解,“世維會”占有的三樓,有四個房間。四個房間中最大的一間位于狹長的走廊盡頭。那里經常舉行各種會議,如“世維會”的最高頭領會議、記者會議等。《環球時報》記者的這名德國同行還說,在四間房間里,還掛著很多新疆的地圖,上面卻寫著“東突厥斯坦”的字樣。房間里還掛有維吾爾族分裂運動的旗幟。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還在分裂旗幟旁邊掛上德國國旗。“世維會”總部大約有20多名工作人員。“7·5”事件后,該記者去里面采訪時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員正忙著趕寫各種各樣的反對中國政府、謀求獨立的標語。“世維會”的頭目告訴這位德國記者,“世維會”總部與在華盛頓的辦公室共同合作,為在中國和在全球各地的“維吾爾人的權益”忙活著。
采訪中,住在“世維會”總部附近街道的一名德國居民告訴記者,近來,這個總部看起來比往常更活躍,政客、記者們蜂擁而至。每天上午,這里都聚集這一些維吾爾人,準備進行各種各樣的抗議示威活動。據中國新華社駐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記者報道,7日中午,百余名“東突”分子按照事先約定,由“世維會”主席熱比婭帶頭,集結在一起后,沿康涅狄格大街前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鬧事。
慕尼黑的維吾爾人現狀
據記者了解,慕尼黑現在大約有500名維吾爾人。在全德國,維吾爾人有700名左右。此外,在荷蘭、法國、瑞典等歐洲國家也有一些維吾爾人,但歐洲境內最大的維吾爾社團還是在慕尼黑。
離慕尼黑中心火車站不遠,就能看到一家餐廳,招牌上用英漢等語言寫著“塔克拉瑪干維吾爾餐廳”。幾個月前,記者到慕尼黑采訪時與這家餐廳的主人聊過,他叫熱合木。熱合木告訴記者,他是十多年前從中國新疆跑到德國的,兩三年前和家人租下這家餐廳,每月租金就將近1000歐元。他說,能硬扛到今天很不容易。這個店以土耳其風味快餐為主,還有維吾爾風味的“大盤雞”、“烤羊肉串”等。來吃飯的人除了維吾爾人外,還有土耳其人、德國人和漢族人。有漢族人專門從德國其他城市坐幾個小時的火車來這里品嘗“大盤雞”。不過,這次再走入這家餐廳,記者卻沒有發現一名漢族人打扮的顧客。店里的伙計見到記者是漢人,顯得十分嚴肅。不過,記者在餐廳外的走廊里看到,塔克拉瑪干餐廳的招牌與隔壁的“鑫鑫亞洲超市”的招牌掛在一起,顯得格外平和。
記者在一位維吾爾朋友的介紹下,曾采訪過慕尼黑一戶維吾爾人家。男女主人15年前離開新疆,先到了吉爾吉斯斯坦,然后在黑市上買了假護照,又跑到東歐,最后逃到慕尼黑申請政治避難。一家4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家里的陳設都是從大街上撿來的。由于不會德語,夫妻倆到現在都沒工作,靠德國政府的救濟度日。記者看到,他們家里到處都貼著新疆的照片。他們表示,同家鄉的親人已幾乎失去聯系,很想回到新疆。慕尼黑的很多維吾爾人其實和漢族人的想法一樣,希望新疆和平安寧。
“世維會”傷害游客引人擔憂
在慕尼黑一家著名機構擔任高官的尤丹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烏魯木齊“7·5”事件后,慕尼黑的氣氛驟然緊張。一些維族人到中國駐慕尼黑領館前和市中心瑪麗亞廣場抗議示威。在瑪麗亞廣場,還發生了維族人襲擊中國游客的事件。尤丹說,他還在《南德意志報》上看到報道說,中國將讓中國游客去慕尼黑“小心”。對此,他非常擔心,實際上,現在來自中國的游客驟然下降。他認為,“世維會”的問題弄不好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甚至德國與中國的關系。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瓦克爾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維會”問題多年來已經傷害了中德關系。記者在慕尼黑采訪期間也發現,雖然是旺季,但中國游客卻不多。在慕尼黑經營旅行社的李女士說,為防止意外,很多旅游團改變線路,或干脆不來德國了。她還說,德國旅游業如免稅店、景點等都要求慕尼黑政府部門推出相關的安全措施。▲
環球時報200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