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近日突然關閉莫斯科最大的華商市場———切爾基佐沃市場,上百名討要貨物的華商因“違反移民法”被拘留,莫斯科華商人心惶惶。中俄貿易十幾年的“灰色清關”問題靠這種簡單而粗暴的手段來解決,既有傷俄中民間和氣,更有損俄方的聲譽。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生活用品奇缺。當時,為了讓中國商品盡快進入俄羅斯境內,俄羅斯海關委員會默許背景復雜的“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業務手續,以繞過繁瑣的海關手續和關稅。這種做法衍生出了困擾中俄貿易十多年的“灰色清關”問題。
“灰色清關”導致俄羅斯大量稅收流失,俄政府的打擊力度近年不斷加大。當前,俄羅斯深受金融危機沖擊,更不能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收不上來。這是俄政府此次決心對切爾基佐沃市場采取措施的主要原因。
但是,“灰色清關”屢禁不止,主要原因還是俄內部一些官員及其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擾。此外,相對于手續繁瑣復雜的“白色清關”,“灰色清關”簡單方便,這也讓一些華商產生了“花點錢、辦事快”的依賴心理。
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僅在華商身上下工夫并不能治本。俄羅斯有關當局應當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不給靠“灰色清關”發財的官員可乘之機,嚴厲打擊那些借此發財的官員。
另一方面也要為華商的轉型創造條件,幫助華商從“灰色清關”中解脫出來,為他們提供一個更良好的經商環境。事實上,沒有一個華商愿意長年累月如此提心吊膽地做生意。
對廣大華商來說,也應及時改變在俄經商的觀念。雖然“白色清關”手續更復雜,費用可能也更多,但從長遠看,要在這個市場中站住腳,有較大發展,就不能只按“潛規則”來辦事,就不能只想著占小便宜。
在華商問題上表現出的魯莽,是俄羅斯對中俄經貿關系不夠重視的體現。俄羅斯每每打擊走私行為,受傷的總是華商。俄羅斯民間,包括一些政府官員對華商也存在著不少偏見和歧視,防范心理近年來也在不斷加重。
俄羅斯人不應當忘記,當年華商將價格低廉的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俄羅斯,幫助俄羅斯人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這樣的民間貿易也使雙方獲益非淺。
可是,近年來,俄羅斯卻頻繁傳出華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息。幾乎每個華商都能說出一兩起被警察敲詐、光頭黨威脅、官員索賄,或者是貨物被查扣的經歷。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經常難以得到保障。
不改變這樣的對待華商的態度,華商對俄羅斯的市場就不會有信任感,中俄貿易也就很難跨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環球時報200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