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山 林玉香 張雪梅 解永良
【摘要】 目的 探討甲狀腺彌漫性疾病的超聲顯像特點及其診斷價值。方法 應用超聲診斷技術對114例甲狀腺彌漫性疾病患者進行檢查,分析甲狀腺彌漫性疾病的聲像圖特點和診斷依據。結果 114例彌漫性甲狀腺患者中單純甲狀腺腫20例,橋本甲狀腺炎38例,Graves病32例,亞急性甲狀腺炎24例。結論 超聲檢查可以較準確的診斷甲狀腺彌漫性疾病,為臨床診斷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關鍵詞】超聲檢查;甲狀腺彌漫性疾??;橋本甲狀腺炎;Grave??;亞急性甲狀腺炎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呈“H”狀或蝶形。因為它是距離體表1~1.5 cm的淺表臟器,是高頻超聲診斷的良好對象之一[1]。隨著超聲醫學研究的發展,使用高頻超聲探頭可清楚的顯示甲狀腺的大小、形態、內部結構,特別是隨著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廣泛使用,對彌漫性甲狀腺疾病超聲診斷的準確率已經有了大幅度提高。本組對114例甲狀腺彌漫性疾病患者進行檢查分析,進一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彌漫性甲狀腺疾病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病例選取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114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彌漫性甲狀腺疾病患者進行高頻超聲檢查,男4例,女110例,其中單純甲狀腺腫20例,橋本甲狀腺炎38例,Graves病32例,亞急性甲狀腺炎24例。采用日本東芝Aplio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8.0~10 MHz。
1.2 方法 使用高頻超聲探頭記錄甲狀腺的大小、形態、內部結構、彩色血流信號及頻譜多普勒(PW)形態。
2 結果
橋本甲狀腺炎38例(圖1),即淋巴性甲狀腺炎,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雙側甲狀腺彌漫性增大,峽部增厚明顯,甲狀腺實質粗糙,不均,回聲減低,呈彌漫性網格狀或蜂窩狀改變。CDFI:彌漫型橋本病的甲狀腺內血流信號明顯豐富,可呈“火海征”,一般僅在病變處血流信號豐富,其余部分則無改變或略有增加,甲狀腺上、下動脈的管徑擴張,可高達5~10 mm(正?!?.5 mm),流速增加的程度一般低于“原發性甲亢”。當橋本病與多種甲狀腺疾病并存時,超聲表現也各不相同。
Graves病32例(圖2),即甲狀腺機能亢進。主要表現為雙側甲狀腺及峽部對稱均勻性增大,邊緣規則內部回聲為密集細小光點,光點分布均勻或不均勻,一般無結節。CDFI:血管顯著增多呈火海證和血流加速征象。甲狀腺上、下動脈內徑增寬。頻譜多普勒(PW)顯示低阻的高速湍流曲線,峰值流速>70 cm/s。
亞急性甲狀腺炎24例(圖3),即病毒性甲狀腺炎。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內部出現單發或多發形態不規則低回聲團,邊界模糊,回聲從外至內漸近降低,欠均勻,大部分病灶位于甲狀腺前部,至表層包膜下,病灶處甲狀腺包膜線模糊不清。CDFI:異?;芈晠^周邊呈較豐富的血流信號。僅少數病例中內部血流信號較豐富或無血流顯示。PW流速曲線在低回聲區邊緣可測及動脈曲線而內部常無血流信號測及。
單純性甲狀腺腫20例,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對稱均勻性腫大,回聲增粗,少數含有一至多個散在性邊界模糊的低回聲細小結節。CDFI:腺體內亢進散在性點狀和少許分支狀血流信號,較正常甲狀腺血流信號無明顯增多,甲狀腺上、下動脈不擴張,PW流速曲線與正常接近,收縮期峰值為一平緩斜坡。
3 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一種無痛、方便的檢查手段,可以觀察甲狀腺大小、形態、結構、血流分布情況。彌漫性甲狀腺疾病多以甲狀腺腫大為主要表現,由于各種疾病的原因不同,其腫大的程度、部位、內部變化及血流分布情況也有所不同,同時應結合病史、臨床癥狀、化驗室檢查(如T3、T4、TSH)進行綜合判斷。
甲狀腺彌漫性疾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單純依靠二維超聲在臨床上有時難以鑒別,應用CDFI可對這四種疾病進行鑒別。
CDFI血流參數對甲狀腺彌漫性病變有一定的特征性診斷價值,在Graves病、橋本甲狀腺炎、單純性甲狀腺、亞急性甲狀腺炎這四種甲狀腺疾病中,Graves病患者血流參數與正常差異最為顯著,整個腺體呈“火海征”,這是由于甲亢患者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刺激甲狀腺組織增生使心血管處于高動力狀態,甲狀腺血管擴張,血流加速[2]。其次,為橋本甲狀腺炎患者。該患者常伴有甲亢或甲減,可根據彩色血流分布及血流指數的改變來提示甲狀腺的功能狀態。當伴有甲亢時,血流豐富,可出現“火海征”,伴有甲減時,甲狀腺體積減小,血流信號減少。而單純性甲狀腺腫呈點狀、散在少許血流信號,血流并不增加或接近正常,其彩色血流參數與正常者差異最小[3]。亞急性甲狀腺炎僅在回聲減低區周邊可見豐富的血流信號。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彌漫性甲狀腺疾病的鑒別診斷中,有獨特的優越性,它可以通過對甲狀腺二維圖像及CDFI彩色血流的特征來判斷甲狀腺彌漫性疾病的性質,對指導臨床治療,觀察療效有著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四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4:372-390.
[2]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4:372-390.
[3] 張縉熙,姜玉新.淺表器官及組織超聲診斷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