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舉
【摘要】 目的 評價CT引導下的腦血腫穿刺術的經驗和價值。方法 在CT導向下穿刺引流90例腦出血患者。結果 CT引導下穿刺均定位準確,隨訪患者存活86例,再出血者5例,死亡者4例。結論 CT是腦血腫穿刺引流的重要定位和監測工具。
【關鍵詞】腦血腫;CT引導;微創
腦血腫是高發率,致殘率極高的一種疾病。早期迅速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但內科的保守治療和外科的開顱手術治療都沒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而微創穿刺引流的開展卻大大降低腦血腫患者的死亡率,CT作為一種影像工具,不但能提供正確的診斷,還能為穿刺引流準確定位,并術后隨訪[1]。筆者就CT引導下穿刺引流總結一些經驗,以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行CT引導下穿刺的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年齡(64±9.14)歲,女38例,年齡(64±5.85)歲。患者均突然發病,意識不清的55例,GCS評分3~11分,平均8分,嘔吐34例,偏癱60例,一側肢體無力28例。
出血部位位于基底節區的有58例,位于腦葉的有21例,小腦的10例,腦干的1例,破入單側側腦室的29例,累及雙側側腦室17例;出血量根據多天公式來計算,30 ml以下的18例,30~60 ml有52例。手術時間距離發病時間,小于6 h的有43例,6~24 h的有32例,超過24 h的有15例。
1.2 CT定位穿刺引流 血腫定位穿刺的CT機器為simense somatom sprit,在CT下連續掃描,確定血腫的最大層面,在該層面上確定距離腫瘤最近、最佳的穿刺點,該位置必須避開主要功能區和血管,然后用金屬物標記,然后再進行一次CT掃描,以確認金屬物是否符合原來的定位點,如位置準確,測量定位點到血腫中心的距離,了解中線結構移位等情況,可以進行手術。
常規備皮后,進行局麻痹,先用電轉開空,再根據之前測量的血腫深度,選擇相應長度的YL-I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將針頭送人血腫中心,退出針芯后接引流管,先用20 ml的注射器開始抽吸血腫,為了防止再出血,抽吸不能過猛過快,一般一次抽吸1/2~2/3,接著以抗菌素反復沖洗,完畢后,再次進行CT掃描,以了解殘余血腫量,中線結構移位的緩解程度。
術后隨訪需定期CT掃描,以了解血腫吸收情況,有無再出血。如果臨床癥狀突然惡化,亦需要急查CT。
2結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定位針在CT上顯示不偏離血腫中心1 cm。
隨訪患者,存活86例,發生再出血者5例,死亡者4例,均死于腦疝,死者出血量均>60 ml,并破入雙側腦室內。其余患者血腫均清除,4天內血腫基本清除者42例子,1周內血腫基本清除者39例,癥狀均較術前明顯改善。
3 討論
腦出血是臨床的常見病,高發病,病致殘率高,血腫的直接效應來源于兩方面,血腫的大小和部位,傳統的內科治療無明顯效果,死亡率超過50%,本組病例死亡率為4%要遠低于傳統治療,而外科治療則創傷大,時間長,費用高,治療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立體定向清除血腫自1978年由Backlund等認提出,隨后開展各種的微創技術,通過對血腫范圍的引流、沖洗,能使體積縮小,能迅速減輕血腫的占位效應,大大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而且創傷小,費用低,時間短,有利于臨床開展[2-4]。
微創抽吸引流不同于直視下手術,它需要有準確有效的導向工具,CT是首選,急性血腫在CT上呈高密度,易于被發現,通過影像圖像,可以評價血腫體積和占位效應,方便定位;其次CT掃描速度快,利于迅速診斷和治療患者。所以,目前腦血腫微創引流基本為首選,在CT的引導下進行手術方法也較為可靠。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目前并無定論,筆者認為其適應證包括:自發性出血或腦外傷性出血的患者,且腦內血腫量為30~80 ml較為合適。禁忌證包括:①腫瘤出血導致的血腫;②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
選擇適當的手術時機有助于減少并發癥。腦出血后半小時左右形成血腫,周圍腦組織壓迫,出血停止,而6 h后周圍水腫增加,并隨著時間增長,周圍受壓的腦組織會發生不可逆損傷,因此,我們認為,在病情許可下,應該盡早清除血腫(<6 h),以降低血腫的占位效應,保護周圍的神經免受損害。
再次出血是微創抽吸的最常見并發癥,由于大多腦出血患者是高血壓患者,所以在術中和術后的血壓控制十分重要;其次是注意患者是有凝血功能異常,術前一定藥做相關的生化檢查;為了防止再次出血,術中還應該盡量避免損傷腦膜血管;避免過快過猛抽吸血腫,若血腫抽吸過快,容易使血腫腔內外的壓力差過大,或者血栓掉落,引起再出血[5];術后患者躁動也容易再出血,這時可適當給予鎮靜藥。術后定期進行CT掃描,若血腫突然增大,密度增加,中線結構移位較前片明顯,則提示血腫再出血。
總之,CT是輔助腦血腫穿刺引流的有效工具,可以用于了解血腫的位置,體積以及占位效應,為手術提供準確的立體的病理解剖信息,并能監測病灶術前術后的變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胡長林,呂海濤,李志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68.
[2] 盧靖,郭東斌,陳天成.YL-2型針穿顱引流治療亞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腫122例體會.福建醫藥雜志,2006,28(4):25-26.
[3] 羅海燕,楊順銀,張承華,等.CT片定位微創穿刺治療顱內血腫36例臨床分析.臨床薈萃,2001,16(13):624-625.
[4] 陳軍,陳覃,司憲平,等.CT引導硬通道鉆顱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效果.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4(2):70-71.
[5] 勾俊龍,毛群,邢復明,等.立體定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60例臨床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