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霞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65歲,2005年6月10日肺內感染入院,查T36.4℃,P84次/min,R20次/min,Bp120/80 mm Hg,做PN皮試陰性后,PN80萬u肌肉注射,約15 min后患者突然感到惡心,嘔吐,喘憋,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107/93Kpa,再看丘疹大約2 cm,紅腫高于皮膚,考慮PN過敏性休克。給副腎素1 mg肌內注射,非那根25 mg肌內注射,25%GS20 ml,地塞米松10 mg靜脈點滴,同時進行氧氣吸入,10 min后患者脈搏140次/min,25%GS20 ml,西地蘭0.4 mg靜脈點滴,于10 min后患者P100次/min,R20次/min,Bp120/80 mm Hg均恢復正常。
患者,女,36歲,扁桃體炎2007年11月14日下午4時PN皮試陰性,PN80肌內注射,于15日晨8時PN80肌內注射,于10時0.9%鹽水250 ml,PN800靜點,于20 min后患者煩躁,心熱,急飲水250 ml,顏面頸部潮紅,發癢,繼而全身蕁麻疹,立刻停止PN輸液,給撲爾敏1支肌內注射,于30 min后癥狀消失。
2 討論
2.1 兩例患者在應用PN前未使用其他藥物,雖然PN皮試為陰性,但在肌注或靜點此藥過程中出現過敏反應。例1休克時PN皮疹明顯增大,故認為純屬PN過敏反應,遲發反應于注射后數小時或3 d后才出現紅疹。
2.2 青霉素過敏反應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現認為青霉素及其降解產物或由它們形成的多聚物可作為半抗原,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全抗原,并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IgE,IgM,IgG),后者可吸附于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當再次接觸到抗原時,兩者相互作用,導致組織胺緩激肽,和乙酰膽堿等活性物質釋放,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過敏反應[1]。青霉素G應現用現配,青霉素溶液的效價極易在室溫下迅速降低。青霉素G分子在水溶液中很快經過分子重排成青霉烯酸,后者與人體蛋白結合成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發蛋白而成全抗原,可引起過敏反應[2]。
2.3 用藥前必須詳細詢問病史及其藥史,是否應用青霉素,應用后有無蕁麻疹,胸悶,瘙癢,發熱等反應。凡對磺胺,解熱止痛藥過敏的做皮試要特別謹慎,凡有PN過敏史的不應做PN皮試;認真做好皮膚敏感試驗,大多數醫院采取皮內試驗,通常以PNG生理鹽水溶液0.02~0.05 ml(含25~50 U)注入臂屈測皮內,15~20 min后觀察反應,如局部出現紅腫并有偽足出現,直徑大于1 cm者,或出現頭暈,胸悶及全身發癢等癥狀,均應視為陽性,皮試陽性者禁止使用青霉素,應在病例上做特殊標記。
2.4 由于少數患者在皮膚試驗時即可發生過敏反應,況且即使皮試陰性者也不能完全保證用藥后不發生過敏反應,注射后發生過敏反應者90%于30 min內出現癥狀,故給藥后應密切觀察30 min ,以便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能及時搶救。
2.5 過敏性休克的急救 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就地搶救,分秒必爭,立即肌肉注射腎上腺素0.5~1.0 mg,由于腎上腺素具有迅速興奮α和β受體的作用。強心,升壓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呼吸困難的作用。因此是用于過敏性休克的首選藥物,必要時用地塞米松10 mg、25%GS20 ml 靜脈點滴或5%GS500 ml,氫化可的松200 mg靜脈點點,同時用抗組織胺藥:如鹽酸異丙嗪25 mg或苯海拉明40 mgim,若血壓過低,持久不升者,可給阿拉明,并給予擴充血容量,為保持呼吸道暢通,解除由喉頭水腫引起的窒息,可作氣管切開術和氧氣吸入。因此綜上所述,在搶救的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如意識狀態、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尿量和一般情況等,并根據病情變化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參 考 文 獻
[1] 季東霞.輸液熱源反應的原因分析.護理研究,2007,9:25-26.
[2] 房蔚霞.29例臨床輸液反應的原因分析及防治.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