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春
【摘要】
低分子肝素鈣是一種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遍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漿肝素濃度,發揮其降低高凝狀態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本院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征、腦梗死。目前筆者選擇腹部注射,由于腹部皮下脂肪多,毛細血管相對少,皮下注射面積大,溫度恒定,藥物吸收快,不受運動的影響,便于操作,特別適宜需臥床的患者。如操作不當,易發生注射部位出血,影響藥物療效,筆者采用改良后操作方法治療174例患者,只有6例(3.4%)患者出現注射部位皮下出血。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鈣;出血;護理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對46例心肌梗死患者、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以及108例腦梗死患者,采用臍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年齡29~96歲,接受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時間最短3 d,最長10 d。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在入院后當日開始臍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鈣0.4 ml,每12 h 1次。
1.3 結果 本組患者無一例出現大出血,6例出現臍周皮下淤血硬結,僅占3.4%,11例死亡,余全部治愈出院。
2 護理要點
2.1 用藥前全面評估 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和疾病史,如合并胃、十二指腸潰瘍,血小板減少癥和血小板缺陷,嚴重凝血系統疾病,視網膜血管病等病變均應慎用。注意個體差異,腎功能不良的患者藥物半衰期長,易導致出血。同時注意藥物配伍,與水楊酸類藥合用,口服抗凝藥,血漿增溶劑等藥物使用時,通過藥物的交互作用,使抗凝作用增強、增加出血危險性,應嚴密觀察。
2.2 注射部位 選擇為臍周1 cm左右,臍上下5~10 cm左右,每次按順序輪流間隔注射,左右交替、上下交替,2次注射點間距2 cm以上,注射時避開皮膚破損處,手術瘢痕及有斑或痣的部位。
2.3 排氣方法 在皮下注射前常規需排凈注射器內空氣,以免空氣進入皮下。由于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劑量極小(0.4 ml),按常規方法排氣,總會有0.08 ml左右的藥物殘留在注射器中導致藥物劑量不足,藥液殘留問題突出,如果藥物不能充分利用,則達不到滿意的臨床抗凝效果;同時由于排氣不當藥液往往從針尖內溢出,附于針頭表面,在注射中誤傷表皮毛細血管,導致局部皮膚淤斑形成。因為注射器乳頭及針頭內殘留量為0.07~0.08 ml左右,所以排氣時注射器內留有0.07~0.08 ml空氣。注射時針頭向下(空氣的密度比液體小,與藥液處于同一注射器中會浮于液體之上),把空氣彈至藥液上方,注射時不再需要排氣。注射結束后空氣正好填充于針乳頭及針頭內,用氣體代替藥液,注射器中無藥物殘留,使藥液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保證注射后針尖無藥液沾染,避免了針頭損傷表皮毛細血管后引起的局部淤斑形成[2]。
2.4 注射方法 按護理學無菌操作原則,常規消毒皮膚,左手拇指與食指捏起皮膚皺摺垂直進針,將藥液緩慢注入,停留片刻,垂直拔針,放松皮摺,注射完畢,不用干棉簽按壓,以避免人為因素造成損傷,引起血管壁破裂出血。注射時另存在的問題:A注射過淺會引起較明顯的疼痛。B針頭斜著刺入皮膚或注射過程中即把捏著皮膚的手松開,針頭所損傷的區域將擴大而使疼痛加劇,同時也會因為內外穿刺點不在同一位置而容易出血皮下淤血。C排氣后藥液殘留于針頭,注射時藥液滲入皮下會增加疼痛感,深入毛細血管,還會出現瘀斑或血腫。因此進針前用干棉球擦干針尖處的藥液。D推藥速度快會引起疼痛并可能形成硬結影響吸收[1]。
2.5 注射后護理 操作后囑患者避免熱敷,按摩注射部位,嚴密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教會患者重視并進行自我監護,包括觀察皮膚、黏膜、牙齦有無出血傾向,注意觀察尿液、大便顏色,發現問題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經常巡視病房,傾聽患者的主訴,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及心理反應。
3 討論
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對藥物的性能不熟悉,或沒有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由于患者腹脹時,按揉、熱敷腹部,本組病例有6例出現皮下淤血及皮下硬結,提醒我們要提高護理操作技術,及時給患者講解有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吳懷英,劉玉英,雷長英.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及部位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53.
[2] 李凌彥,冀鴻霞,李艷華.避免皮下注射小劑量藥液殘留法.護理研究,20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