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盧 軍 劉桂香
【關鍵詞】新生兒;缺血缺氧;腦??;護理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圍產期因窒息等各種因素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損害,臨床表現為出生后產生的一系列腦病癥狀。HIE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癥狀,是造成新生兒早期死亡和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1]。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HIE仍以綜合治療為主,護理則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本院新生兒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102例,現將搶救過程和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新生兒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02例。本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與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會議修改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進行。其中男63例、女39例,足月兒82例、過期產13例、早產兒7例。發病在出生24 h內89例,24~48 h 7例,48~72 h 4例,72 h以后2例。病因主要為圍產期窒息。
1.3 臨床表現 興奮激惹63例,肌張力高59例,反應差43例,陣發性青紫巧例,蒼白3例,擁抱反射或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39例,前自飽滿11例,眼凝視或眼震4例,昏迷2例。
2 結果
本組患兒治愈87例,好轉12例,3例放棄治療出院,平均治療時間13 d。
3 護理
3.1 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呼吸道分泌物的形態、性質、顏色及量的變化。人體各臟器組織的代謝以腦的需氧量最高,而據有關報道:新生兒腦組織耗氧量占人體總耗氧量的50%左右[2],因而選擇適當的氧療及保持正常的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非常重要。新生兒反應低下,無力咯痰,應加強巡視,發現患兒痰堵,應及時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新生兒腦組織對缺氧極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給氧是提高血氧濃度、減輕腦損傷的關鍵。由于新生兒鼻腔黏膜柔嫩易傷,所以使用頭罩或面罩給氧[3]。
3.2 一般護理 定時測體溫、心率、呼吸,及時給予心電監護,注意觀察呼吸的節律、頻率、深淺度等。根據血氧飽和度選擇氧流量,使給氧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防止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勤洗手,加強環境管理?;純喝扰P位,床邊備吸引器及止驚藥物,使病情變化時及時使用[4]。驚厥護理中度HIE患兒約50%發生驚厥,重度患兒可達80%??刂企@厥,首先確定驚厥的原因,有無代謝紊亂,如低血糖、低血鈣或低血鎂,如有給予相應的糾正。若無代謝紊亂者仍出現持續或頻繁驚厥,則可用苯巴比妥,亦可用安定靜推或水合氯醛灌腸。
3.3 維持靜脈輸液通暢 新生兒心肺發育不完善,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和量。采用微量輸液泵補液,控制速度。注意觀察注射部位有無滲漏,給予藥液時應稀釋,避免使用高張溶液。同時觀察患兒神志、呼吸、前囟張力和瞳孔的改變,避免輸液過度加重顱內高壓。
3.4 控制腦水腫 降低顱內壓:單純HIE發生腦水腫的高峰一般在出生后3~5 d,出現前囟緊張或膨隆,而并發顱內出血時出現腦水腫的時間更早,一般在24 h內,且病情較重。將患兒置于頭高腳低位,抬高床頭15~30°,盡量少搬動患兒頭部,伴有顱內出血時,應保持絕對靜臥,室內安靜,光線柔和,各種治療護理集中進行,按醫囑應用脫水劑和激素,控制液體入量60~80 mL/(kg?d),力爭48 h內使顱內壓明顯下降[5],在用脫水劑時要注意選擇較粗的靜脈,保持通暢,防止滲漏,并經常更換靜脈穿刺部位。
3.5 支持營養護理 新生兒窒息后機體各器官功能受到損害,應注意維持患兒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保持足夠的能量,故護理中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我科均使用微量推注泵輸液,并微量監測血糖,如血糖低于2.2 mmol/L,給予喂糖水,加快輸液速度。如血糖高于6 mmol/L,應減慢輸液,使血糖維持在5 mmol/L左右。
3.6 注意保暖,維持正常體溫 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差,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使散熱機會增加,而新陳代謝相對低,產熱不足,容易出現低體溫,低體溫可導致代謝紊亂,也可致組織內血流緩慢使組織灌流量不足從而加重缺氧。本組HIE患兒均全部放入溫箱治療,既可嚴密觀察患兒病情,又可以制動,降低耗能。
3.7 給予家長精神支持 耐心細致解答病情,介紹有關醫學知識,樹立患兒家長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為其長期居家照顧及康復鍛煉做準備。教會家長新生兒撫觸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兒生命質量,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99.
[2] 崔淼.兒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5.
[3] 霍桂蘭.64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觀察與護理.青海醫藥雜志,2006,36(12):45-46.
[4] 馬志英,李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5,2(24):2233-2234.
[5] 蘇生花.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山西醫藥雜志,2008,37(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