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茹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引起下肢血液循環不足、缺血、潰瘍、壞死甚至并發感染的一種足部病變,而感染則會使糖尿病加重,導致惡性循環,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殘。臨床表現有下肢麻木和疼痛、雙足痛、溫、觸覺障礙,受傷后足部易破潰,抗感染力下降,傷口愈合慢,容易形成壞疽,導致無法愈合而截肢致殘。因此,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消除足部隱患,降低截肢致殘率。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8年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8例,治愈18例。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齡46~80歲,平均64歲。糖尿病史最短10年,最長25年,平均14.5年。本組18例中有不同程度感染6例,周圍神經病變12例,表現為深淺感覺減退,缺血性潰瘍4例,壞疽2例,經積極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愈17例,有1例因壞疽而截趾后治愈。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①認真做好入院宣教,使其熟悉醫院的環境及所負責的醫護人員的姓名,解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感,緩解患者對醫院的恐懼心理。及時做好入院評估,找出存在的護理問題,給予心理支持,以便盡快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鼓勵支持家屬陪伴。了解患者的擔憂及期望,耐心解釋病情;③患者在治療期間又易產生煩躁、悲觀和敏感猜疑等心理,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轉而煩躁,也常因病情反復而苦惱,格外關注自己病情進展情況。與醫生協商,讓患者參與治療方案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共同參與護患與醫患關系;④告訴患者精神因素可影響血糖波動[1],不利于治療,每次換藥可將創面好的信息告訴患者及家屬,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
2.2 飲食護理 正確合理的飲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礎。在護理過程中,讓患者參與治療,使患者了解控制飲食對糖尿病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根據個人的飲食習慣、體質量、年齡及活動量算每日飲食量,指導患者根據個人的飲食要求,自己制訂相應護理方案,控制總熱量,一日三餐按1/5、2/5、2/5或各1/3分配,食譜可多樣化,鼓勵患者堅持糖尿病飲食,并給予低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禁止飽餐,絕對戒煙限酒,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的平衡。
2.3 監測血糖、控制血糖 講解控制血糖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血糖儀的使用方法,自測血糖。注意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根據血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從而積極控制糖尿病,促進足部病變的恢復。
2.4 預防性的護理 ①每日洗腳:每日用溫熱水洗腳1~2 次,洗腳應用溫水,水溫以38℃~40℃為宜。洗腳前可用手背或肘部檢查水溫,如備有溫度計更好。水太熱容易燙傷皮膚,太涼又不利于血液循環。洗腳時間也不宜太長,以10 min為宜,洗腳宜用中性肥皂。洗腳后應用干凈、柔軟、吸水性好的毛巾將腳輕輕地擦干。如果毛巾質硬粗糙或者用力過重,均易造成足部皮膚不易查覺的創傷。擦腳用的毛巾最好為白色,以便及時發現是否有血跡或者膿跡;②每日檢查足部:糖尿病患者應每日于清洗足部后,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檢查有無紅腫、皮損、腳病以及足背血管搏動、足部皮膚感覺等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到醫院請專業醫生處理,千萬不可大意而延誤了治療,導致病情加重;③修剪趾甲:修剪趾甲應略呈弧形,與腳趾等緣,不可剪得過多而傷及甲溝導致甲溝炎。如有雞眼、胼胝、腳癬等足部疾患應及時治療,不可自行處理,以防感染化膿導致壞疽。吸煙可加重動脈硬化,故應禁止吸煙;④保持皮膚潤滑:糖尿病患者由于植物神經病變,出汗減少,足部皮膚干燥,特別是足跟部,容易出現皮裂,并可進一步形成潰瘍,繼發感染。每天涂抹羊脂或桿物油類潤滑劑,并輕柔而充分按摩皮膚。如為汗腳,出汗過多易致真菌感染,可用醫用酒精擦拭足趾縫間,在洗腳進可于洗腳水中加少許醋液,因為酸性環境不利于真菌生長;⑤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應比正常人更加需要加強足部的保暖。鞋子要寬松、舒適,不可夾腳,否則會妨礙血液循環。襪子可穿透氣性好的純棉或羊毛襪,褲子可穿羊毛褲或棉褲,保證下肢及足部的血液循環;⑥指導患者足部按摩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從趾尖向上至膝關節按摩2次/d~4次/d,10 min/次~30 min/次[2],注意動作應輕柔;適當作下肢運動如甩腿運動、提腳跟-腳尖運動、下蹲運動。平時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⑦采取預防性治療:如糖尿病患者已有末梢神經病變、下肢或足部動脈硬化、供血不足,可到醫院進行預防性治療,應用活血化瘀、軟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以及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
2.5 水泡的護理 皮膚水泡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處理:大水泡在無菌操作下抽取滲液,小水泡給予無菌紗布包扎,保持局部清潔,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不能人為剝脫只能任其自然脫落,以防繼發感染。有足癬者可用1C∶C5 000高錳酸鉀泡腳,2次/d,不超過1周。
2.6 創面處理 ①皮膚破潰未感染創面:用碘伏消毒3次/d~4次/d,保持創面清潔,抬高患肢,伸直肢體,避免受壓及負重,可用紅外線照射以促進肢端血液回流,亦可局部氧療(吹氧)促進創面結痂;②淺表感染創面:采用有效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每日清創換藥,換藥應嚴格無菌操作,可用慶大霉素加胰島素加654-2或地塞米松紗布濕敷,也可采用一些生物制劑或生長因子類物質如靜脈滴注剩余的白蛋白直接外涂創面,有利于潰瘍愈合;③深部嚴重感染、潰爛較深伴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并有壞死組織者,換藥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用碘伏消毒皮膚及創面后用呋喃西林液或雙氧水、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剪除壞死組織,局部用紅外線進行燈照射,距離為30~50 cm,2次/d,15 min/次,將創面分泌物送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加胰島素換藥及外濕敷,并配合全身用藥;④壞疽1例經胰島素強化治療、全身抗感染治療和局部換藥處理,感染仍無法控制,及時進行了截肢手術。
2.7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掌握其相關的自我保健知識對疾病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使截肢的發生率減少45%~85%[1]。健康教育分為2點:①入院時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足的成因,治療原則和可能的預后。特別告知糖尿病足的愈后緩慢,應當有信心和堅持不懈,不要因短期不見效果便灰心喪氣和頻繁更換醫生,這樣反而影響效果。對病情較重的患者反復向其家屬宣教,如果經內科治療不理想,應盡早截肢,否則可危及生命。經過耐心,細致的宣教,患者均能積極配合治療;②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宣教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知識,著重講解足部保健。
參 考 文 獻
[1] Berry RM,Raleigh ED,Diabetic foot care in a long-term facility.Gerontol Nursing,2004,30(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