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智
中職學生起點低、差異大、厭學現象嚴重,大批基礎薄弱的學生“望數生畏”,游離于數學學習之外,有的因此成為流生;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展。目前這種現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初中數學與職高數學的銜接上出現了問題。如何搞好初中與職高數學教學的銜接,降低初中與職高數學過渡的臺階,就成為中職數學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準確把握初中與職高數學教學要素差異
1.準確把握教學對象的差異
職高學生大多數是經過中考后的層層選拔而剩下的,進入職高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認識水平、能力層次特別是心理上存在較為嚴重的障礙,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不強、興趣不濃、信心不足、畏懼心理嚴重、齊加尼克現象突出(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發現:因先前任務未完成而影響后繼任務完成的現象)。
2.準確把握教學要求的差異
初中數學課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職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的具體培養目標是直接從事某一專業、工種需要的應用性人才,其特點是直接面向社會。國家數學新課程標準尤其指出職高數學教育應注重“大眾數學”“ 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的應用性”這三個教育理念。
初中數學教學對能力的要求重在形象思維,職高則側重在抽象思維和思維品質的提高。例如畫圖能力:初中教材只側重基本作圖,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角平分線、中垂線、平行線等,并在此基礎上畫簡單的幾何圖形,如三角形、四邊形、圓形等,而職高的立體圖形、函數圖像等較復雜多變。相對初中數學很有“生活味”來講,職高數學更有“數學味、實用味”。
3.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差異
初中數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方面,按三個學段教學,不斷抽象,呈螺旋形上升。比較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綜合。新版《職高教學》教材內容由基礎部分、提高部分、閱讀部分、高等數學部分和復習總結5個板塊組成。其中基礎部分的數學是職高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與內容,并充分注意初中與職高內容的銜接,是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要學習與掌握的最基本內容,意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基礎的數學也即統一性內容,是檢測學生合格的依據;提高部分及復習總結部分為有進入后繼學歷層次教育愿望的學生所必學;閱讀部分作為知識介紹而設置,高等教學部分供有必要修學的專業選學。
二、有效實施初中與職高數學教學銜接
1.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搞好初中與職高數學知識銜接教學,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這是葉圣陶先生的真諦。初中教學方法上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凱洛夫式教學模式上,學生學習被動,要靠教師的督促和幫助完成。而由于職高內容面廣,教師不可能像初中那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一講授,只能起引導作用,學習的主動性在于學生本身。“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有計劃指導學生如何聽課、記筆記、做小結,使學生“抓準一個,拎起一串,獲取一塊”。從教師授“法”,到帶領學生學習“法”,到指導學生用“法”,逐步向“不講不教”的境界邁進。
2.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實用性,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不少學生之所以視數學學習為苦役、為畏途,主要原因還在于缺乏對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實用性。
趣味性方面,教師可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史,闡明數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在工農業生產、軍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來引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實用性方面,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適當調整教材,如機械專業,對立體幾何、平面向量、解析幾何有所側重; 而財會專業則對排列、組合、統計初步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則對集合、數列、矩陣,一元二次方程,計算方法等重點講授。只有與學生的專業密切相關,強調學以致用,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和關注,為學生所接受。
3.降低教材起點,破除學生對職高數學的畏懼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多數情況下,提高學習動機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有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因此,在中職教育的起始階段,采用“低起點,小步子”的指導思想,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復習初中基礎數學內容,充分注意初高中內容的銜接。這樣不僅有利于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還可以使他們在復習的成功體驗中,有效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為整個高中階段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分解教學過程,分散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過努力,能夠理解和掌握知識。
職高教師應努力調適自己的心態與情緒,注意提高自我認知的能力,善于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并通過自身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以寬廣的態度看待所面臨的壓力,把負面的情緒變成生命禮物,以良好的精神風貌來展示職高教師的風采。
作者單位:遼寧省瓦房店市機械制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