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歡
摘要:數學新課程的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它的基本途徑和主要陣地是課堂教學,它涉及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以及評價制度的變革。本文根據數學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對初中數學體會,來探討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設計原則。
關鍵詞: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 原則
數學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新的課程標準之下,應該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
一、主體性原則
教學過程的實質是交往,沒有師生之間的交往,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時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充分挖掘學生的內部潛能,促使學習者內部學習過程的發生并產生積極的變化。
如講勾股定理時,因勾股定理不是由其他定理經過推理論證得到的,而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證明的。因此,課前讓每個學生各自畫一個直角三角形,測得兩直角邊與斜邊的長度,然后分別計算它的平方,觀察兩直角邊的平方和與斜邊平方之間有何關系。上課時,一經提問,同學們踴躍發言。雖然同學們畫的三角形大小不一,但最終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從而總結出了直角三角形邊長之間的關系即勾股定理。這樣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得出了結論,便于記憶一也便于靈活運用。
二、發展性原則
數學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不管是數學基礎知識的獲得、基本技能的掌握,還是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為學生的發展做準備的。這種發展既指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指每一個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可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就應把“學習”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數學家艱辛的知識創造過程,在先學習中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培養數學情感,發展數學能力。
三、過程性原則
數學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強調數學學習過程,強調學生感知、理解并參與數學知識的尋求與獲得過程。就數學知識的掌握而言,“過程”說明數學學科的探求經歷與方法,“結果”則說明該學科的探究成果,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算真正全面地掌握了知識。
四、差異性原則
現實中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特殊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既體現著發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現出巨大的個體差異。就數學知識的類型來說,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也要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做到“因材施教”。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學業成就評價方法,以增強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五、同步性原則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數學新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要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使之與學習方式同步變革,這是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著力點。
如講解完新課后,安排課本中的練習作為速算題;也可精編構思巧妙、概念性強、覆蓋面廣、有一定靈活性的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進行專項訓練,以提高快速答題的能力。其次是思維質量的訓練。
六、整體性原則
在數學新課程的視野中,教學內容絕不等于教材內容,教學設計也絕非只是備課,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另外,教學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多因素構成的系統,受多種因素(如目標、內容、方法等)的影響和制約。
因此教學設計應以系統的眼光和動態的觀念,來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判斷和調控,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七、教學內容生活化原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教學內容設計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為學生首先接觸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學世界。
如:在教學概率時可設計:某班有n個人(n≤365),那么至少有兩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課,不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八、教學效果最優化原則
現代教學設計強調,為達到特定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各要素要進行最優化的選擇與組合。由于教學設計是針對學習者、學習資源和學習情境而進行的運籌,因此數學教學設計應立足于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學習者、教學者之間的配合與協調,確保教學效果的高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這是驗證教學設計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廣的一項指標。
總之,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文化觀念形成的場所。教學生學到數學知識只不過是學生所學到的數學內容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數學的真正認識、數學信念和價值的形成。并且,這種意識和觀念又極大地影響著學生今后怎樣使用他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根據以上的課堂教學設計原則,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邱珊珊.淺談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認識[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1.12.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宜山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