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瑛
從事初中歷史教學二十多年來,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有些學生課外喜歡看一些有關(guān)歷史的書籍,平時的談話和一些語文的作文練習中,也常常引用歷史典故,滔滔不絕。但同樣這些人在歷史課堂上卻無精打采,成績不理想。為什么對歷史的興趣難以轉(zhuǎn)化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優(yōu)勢呢?有學生說:“歷史教科書就像是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骷髏,教我如何能愛她!”改進歷史教學,變枯燥為有趣,變學生厭學為好學、樂學乃至學而不倦,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我的經(jīng)驗是:“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
一、以人文精神為導向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shù)富有個性的歷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乾隆帝的風流儒雅;輔國大臣中商鞅的銳意變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魏征的忠貞勸諫;愛國將領(lǐng)中衛(wèi)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飛的精忠、史可法的氣節(jié);歷代詩人中屈原的詠嘆、李白的浪漫、陸游的憂思等等。我們可以聽到他們穿越千古的聲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等等。引入這些素材,既能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生動,又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歷史教育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加入豐富的歷史材料以培育學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質(zhì),將會使學生真正的終身受益。
二、與時代潮流相結(jié)合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歷史教學更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滿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學問,滿足于培養(yǎng)出一批“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
沒有沒來由的愛,也沒有沒來由的恨,每個事件后面都有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淵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jié)合,揭示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
與時代潮流相結(jié)合,要求教師精心選擇材料,拓展延伸,來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比如,在講授時政熱點問題伊拉克戰(zhàn)爭問題時,我在課堂上補充了伊拉克問題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對這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我還特別選取了2003年初,伊拉克戰(zhàn)爭激戰(zhàn)正酣時,國內(nèi)報紙廣泛轉(zhuǎn)載的一位17歲的巴格達少女的日記在課堂上讀給學生聽。和學生同齡的少女在日記中記載:她每天都做 “被美軍的導彈緊緊追趕”的噩夢,不斷地看到或聽到身邊的人死去,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聽到這些時候,班級里鴉雀無聲,我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戰(zhàn)爭本身引向?qū)?zhàn)爭所造成的對人類的傷害上面。這樣的教學當然要比空泛地講一百遍“要反對戰(zhàn)爭,要珍愛和平” 效果好的多。這樣,我們教授的才是“鮮活”的歷史,學生學到的才是“有補于時,有益于世”的知識。
三、走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路
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教師要有嶄新的教學理念,積極地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這就需要教師大刀闊斧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例如引進網(wǎng)絡(luò)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網(wǎng)絡(luò)資源既豐富又多樣。沿用原來的單兵作戰(zhàn)的學習方式,往往會無所適從。例如,我設(shè)計了一個“近現(xiàn)代歷史人物研究”的課題,要求學生選擇有興趣的歷史人物,撰寫簡單人物評傳。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學生在搜索引擎Google中鍵入“李鴻章”,獲得的信息總量是21700條。學生自主地選擇了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完成這一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有人專門搜集李的生平簡歷,有人專門搜集李的圖片信息,還有人針對不同的評價觀點進行分類、概括、綜合提升。在一個課題結(jié)束的時候,學習小組提交了一份資料詳實、圖文并茂、觀點清楚的報告。通過學習,學生了解的李鴻章不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人名,一具除了“賣國賊”的罵名以外一無所有的骷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復雜的晚清官僚。學生除了學到了歷史研究的方法,還學會了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了他們合作的精神、團體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有更多的辦法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銜接起來,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提升能力并舉的效果。比如:開展歷史知識競賽,進行歷史觀點辯論,條件許可的話,還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場歷史劇的表演等。讓學生通過歷史課堂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歷史學習真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qū)南關(guān)街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