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偉
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階段,是教師幫助小學生對六年來數學學習的一個系統的整理,是對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一個重構,更是一種提升。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改進我們的復習課教學,讓復習課也鮮活起來,我認為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復習課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課堂是師生雙方生命活動的場所,由于掌握學科知識量的不同。在課堂中教師總是習慣于做“纖夫”。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活動,把自己的臆斷和模擬加于他們,叫不厭細,日清月結,一點一點的講,學生呢?亦步亦趨。而我認為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自我組織復習能力。因此我們教師在扮演“纖夫”的同時更要多做做“牧者”的工作。讓學生能夠獨立的根據自己的自主需要進行復習和整理,體現個性化復習。例如在復習《簡單的統計》時,教師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確定重點,難點進行復習。把自己整理的結果寫在作業本上作為小組交流的材料。甚至也可以讓部分學生嘗試“備課”走上講臺,做小老師給其他同學上課。整個過程中教師只需對個別學生作出指導和檢查。
二、復習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任何一個學生集體,學生因多種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復習課中采用分層教學,分層要求,就能比較好的解決部分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問題。在課堂中讓后進生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到黑板上板演他能夠解決的習題,回答難度適當的問題,布置作業適量等等。讓這部分學生充分感受到參與課堂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幫助他們充分樹立自信,激發產生學習的動力。而那些功底扎實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考慮其他的解題思路,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性的發言。要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大膽嘗試,積極猜想。促進他們在數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三、復習課中“數學味”和“生活味”的糅合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早就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數學知識,如利潤,投入,產出,貸款等等,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所以在數學復習課中糅合一定的“生活味”,無疑對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感覺,感受,乃至感情。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新課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師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只要每一個走進新課程的實驗教師能夠做到靜心鉆研教材,潛心解讀教材,品出內涵,悟出精髓,就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的脈搏,有效地實現教學“再創造”的過程。如此堅持,必然能催生出鮮活的思想、撞擊出智慧的火花,從而使孩子們在整理與復習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張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