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摘 要: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會計已成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實務操作中不斷涌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要求,也對職業教學提出了新挑戰。而會計的入門教學尤其成為重中之重。筆者就基礎會計學教學面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積累的經驗方法等方面做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基礎會計學現狀 問題 方法
基礎會計學是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著重介紹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對于會計初學者起著基石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是否能學好會計專業的一系列課程,甚至關系到其以后是否有興趣有實力從事會計行業。
一、時代向會計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給會計工作和會計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實務操作中的新業務、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涌現,使會計處理變得更加靈活,會計選擇的空間更大,時代要求我們的會計教學亦與時俱進,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未來會計工作者思維更縝密,應對更靈活。
二、中專院校會計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單就中專院校而言,生源的嚴重萎縮已成了不爭的事實,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或者干脆取消“門檻”,學生素質普遍下降,部分教師缺乏授課熱情,教學效果堪憂。
1.學生基礎較差,主動性不夠
中專院校的生源門檻低,相對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較差,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缺乏,無論在系統性還是理論深度層次,都不如高等院校的學生那么全面、有深度。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表現出許多不適應,表現為老師講授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感覺入門難,信心不足。因此學習比較被動,直接影響了授課的熱情和質量。
2.教學方法單一,針對性不強
老師忽略了基礎會計教學對象所學本專業的特點,習慣性地采取與以往無差別的教學模式。仍舊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強調會計核算的原則、要素、科目、賬戶、憑證、賬簿、報表等這些抽象的理論,大而全的教學內容安排對于基礎薄弱的中專院校學生來說學的吃力,效果也并不理想。使學生對基礎會計只有片斷的方法掌握和模糊的知識印象,沒有形成應有的會計思想和思維方式,無法讓學生系統地理解會計核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有的放矢,開辟中專院校會計基礎教育的新模式
對于中專院校這個特殊的群體,不能“一刀切”,應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創新,賦予基礎教學生機與活力。
(一)正確引導,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的好,首先要端正態度,主動學習,并樹立信心與目標。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會計這個職業的神圣,真正了解會計這個行業的博大空間。由此明白要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通才”和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專才”,基礎會計知識的學習是多么重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因材施教,前后呼應,共同成長。
授課之前,對授課對象進行必要了解,針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情況,針對性地采用不同授課尺度,講授過程從易到難,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盡量照顧到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保證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思維拓寬和技術拔高,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通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會計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授課過程應避免各自為陣,應注重相關知識的前后呼應,融會貫通,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逐步加深,思維逐步系統,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真帳實冊,實物演示,直觀教學
在講授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內容時,可結合實物演示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其直觀理解和印象。還可采用多媒體等手段來輔助教學,比如制作生動形象的幻燈片,通過動畫、圖表、聲音、文字等形式,將編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枯燥的內容全過程演示出來,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解放思想,發展創新,探索教學新模式
改變方法首先要轉變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轉為啟發式和參與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學習。運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仿真模擬實習、課堂討論、實訓基地訓練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對新知識的引入和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培養習慣和精神,將學校教育延伸為終身學習
基礎會計學是會計學的基礎,也是一門應用學科。一直以來,學校教育更多強調的是實踐操作。我們知道,一個優秀的會計專業人士,除其具備專業的從業技能外,良好的道德和職業操守同樣不可或缺。行業規范作為實踐操作的指南,我們在學校教育時同樣應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養成遵從規范執業的好習慣,應把對會計準則和制度的掌握作為教學內容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時代要求進步,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育工作者們理應認識問題,并切實解決問題,開辟中專院校基礎會計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盤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