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美英
興趣、感情、氣氛是促進學生學好知識的三大因素,這是在各科教學中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興趣、感情、氣氛的作用如何體現呢?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主動、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時才會自覺地專心學習。因此,要使學生自己有學好歷史的愿望,就應當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入手,那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1.結合學生年齡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近年來,初中歷史是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從初一至初三開設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學生年齡不同,心理特征就有差異。因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領會能力。初一階段的學生都比較喜歡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故事講述方法,或在講課中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講故事需有明確的目的,在學生發生興趣的基礎上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興趣的遷移,使學生聽了歷史故事后有所得,有所悟。
2.加強知識性以促進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興趣青少年學生求知欲旺盛,凡事都要問“是什么”、“為什么”。而歷史知識內容豐富多彩,知識性極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為加強教學重點或解決難點補充適量的教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文藝、科技等,學生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并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應當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和身心的發展,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但必須注意,興趣在學習中是入門的向導,它本身不是目的。
二、培養感情
1.從教學內容的感情因素中培養學生感情。感情因素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歷史知識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精神營養素,教師用自身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加以發揮、挖掘,學生在激情的感染中受到教育并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2.運用藝術作品和藝術手段激發學生情感。反映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如小說、劇本、詩歌、影視劇等已被廣泛地運用作為揭示歷史本質和加強教育作用的有效補充材料,不少的文藝作品如詩詞,特別是歷史代表人物本人的作品最能激發學生學好歷史課題的積極感情。如:陸游的詩《示兒》,反映了陸游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渴望祖國強大的赤子之心。
3.以教師本身的榜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感情。教師要教有熱情,學生才會學有熱情。歷史教材分量多,內容繁重。對于眾多的歷史時間、人物、事件等基礎知識記憶不牢,使不少學生感到學好歷史負擔沉重而產生消極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一些記憶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授以科學學習方法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三、創造氣氛
學生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課堂氣氛影響的。課堂氣氛和諧、活躍、有情趣,學生聽課就會情緒飽滿,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發言熱烈,輕松愉快能增強記憶和理解,促進創造能力;反之,課堂氣氛過于緊張或過于松懈、平淡或鬧哄哄,學生的表情則各異其趣:或緊鎖眉頭、或小聲閑扯、甚至伏案睡覺。顯然不同的氣氛會導致不同學習效果。所以,要使學生學好歷史,除激發學生興趣感情外,還必須講究課堂氣氛。
1.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師講課方法靈活多變,教具直觀性強和形式新穎而多樣,教學手段運用靈活等都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精神愉快,學得活潑。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能起到積極作用。相反,如教學方法單調,千篇一律,課堂氣氛則沉悶,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沒精打采而厭惡歷史課,歷史教師自當竭力避免這種結果出現。
2.教師的語言、教態要自然和諧。教師精神飽滿,和顏悅色,態度和藹可親,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語言表達流暢,詞匯豐富,說話風趣,有幽默感會給學生輕松愉快的感覺和享受,這些都會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相反,如果教師一本正經、色厲聲嚴,或精神不集中,語言枯燥,表情呆板,過分求穩等,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是不可能出現活躍氣氛的。教師玩弄辭藻或措辭庸俗,表情過分做作更是不可取的。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握好感情氣氛,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周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