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可
“課堂提問” 是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經過精心設計的、有創造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好的提問為前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要善于用提問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觸動感情,提高興趣。
例如在教《圓的認識》時,先播放了一段“小動物騎車比賽”的動畫片,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四種小動物所騎車子的車輪形狀分別為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橢圓形。比賽開始前,讓同學們猜猜誰的車子跑得最快?為什么?比賽開始,同學們饒有興趣地看著,只見小白兔騎得輕快又平穩,一路領先;而另外三只小動物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勁,可就是趕不上,還差點把屁股給顛破了。畫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動物的憨態、夸張幽默的伴奏音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在笑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比賽結果跟我的猜測不一樣呢?為什么別的動物都被顛得七上八下,而惟獨小白兔的車子卻跑得又快又穩?此處多媒體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恰到好處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圓的知識的興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要善于用提問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皮亞杰說過:“在邏輯——數學領域,兒童只對那種他親身創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親身經歷了一個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這是衡量我們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巧妙的提問就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是我們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
例如《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上課開始,我用課件展示學生們用小棒擺作品的主題圖,去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聯想到自己的學習經驗產生也想擺一擺的愿望。
然后提出一些問題:
1.你們會擺這么多作品嗎?比一比在規定時間內能擺出多少個相同的作品?(此處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為學生學習新知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2.你所擺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繼續擺下去,擺100個圖案,所列的加法算式會怎么樣?
這個例子通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經歷了由特例進行探索、歸納、猜想的積極思維過程,然后再根據學生研究探索的情況由教師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既讓學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內在聯系,并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快樂。
三、要善于用提問拓展學生的思路
課堂教學中如何用精巧的提問拓展學生學習的思路,這是我們教學取得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把學習內容中的新知識,轉化為問題,隱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覺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可通過層層設計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樣才能把圓柱的側面展開?(由學生思考討論自己想出來)
2.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什么形狀?(由學生任意展開成各種幾何形狀)
3.展開的圖形面積怎樣求?(讓學生去找計算各種幾何形狀需要的條件)
4.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不管是什么圖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長乘以高)
最后讓學生體驗到:展開側面只是為了推導計算方法,實際計算時并不都要把側面展開。這樣的教學設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學生在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中,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將會逐步得到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作為起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堂提問,正是滿足了學生這一需求,使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貴州省盤縣紅果鎮中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