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翰
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全世界目前尚存的幾千種語言:大多處于瀕危狀態(tài),每兩周就有一個語種消失。就是說,在二十一世紀結(jié)束之前,全世界的語言將有一半會消亡,二百年之內(nèi),百分之八十的語種將不復存在;一千年以后,全世界可能只剩下幾個主要語種,甚至世界大同,全人類只用一種共同語。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類語言的大規(guī)模兼并是必然趨勢,小語種的迅速消亡則是其難逃的劫數(shù),不必做徒勞的搶救,也不必過于惋惜。人類的語言史應(yīng)該跟文明史一樣長久吧,遠古之時,因為交通方式的原始,人口流動的規(guī)模和速度有限,人們生活在各自的狹小地域,全人類的語言種類一定更為龐雜,一定遠遠多于現(xiàn)存的幾千種,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的小語種不知有多少早已出局。為了各國各地區(qū)信息交流的方便,語言的藩籬應(yīng)該被打破,眾多的語種也應(yīng)該被兼并。
問題是,目前仍以母語人口最多而自得的中文,我們親愛的漢語,也并非沒有最終被英語或別的什么后起的強勢語言取代的危險,并非沒有最終消亡之虞!
歷史上,中華語言文化有著極大的魅力和自信,中華強盛萬國來朝之時自不待言,即便中國被異族侵略,如五胡亂華,乃至全部淪陷,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往往是勝利者被戰(zhàn)勝,征服者被征服,融入中華語言文化版圖。就連“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也能作出純正典雅的漢詩,試讀元文帝圖帖睦爾《自集慶路入正大統(tǒng)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然而,到了近代,這一規(guī)律忽然不靈了,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不再能補救國家的硬實力。由于清末中國的衰敗,累及中文的尊榮;由于西方文化的巨大參照,中華文化至上的觀念被質(zhì)疑,華夷體系瓦解,去中國化思潮涌動。中文的版圖開始萎縮,近代失去了朝鮮、越南等兩宗主國地位,甚至中國人自己也意亂神迷,嚷嚷著要廢除漢字,步西方文字拼音化的后塵而去。
盡管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得以躋身世界五強,由于改革開放三十年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乃至于國際上興起中文熱。有資料顯示,今日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三千萬,有一百個國家、兩千多家大學在教授中文。可是,這能跟英語熱相比嗎?世界今日風靡英語,報刊、影視、網(wǎng)絡(luò),所有媒體都充斥著英文,光咱們中國就有好幾億人在學說英語,中國的大中小學校無不教授英語,中國的所有學位考試、職稱考試無不考試英語,四、六、八級,托福,雅思,GRE,GMAT,德福,TPO,TOEIC……還有什么瘋狂英語,瘋狂得近乎邪教,居然讓學生集體給教主下跪。
今日中國,全民學英語的荒謬和禍患,已經(jīng)是罄竹難書!年年歲歲,連中文系古文獻、古漢語和古典文學專業(yè)的師生也必須過那風馬牛不相及的英語關(guān),連中醫(yī)藥、甲骨文、儒釋道學者也要受那八竿子打不著的英語的考試折磨。該死的英語一票否決制,使多少英才被阻擋在大學校門和學術(shù)殿堂之外,又有多少庸才憑一紙死記硬背來的啞巴英語一路暢通地拿到碩士、博士學位。清華大學美術(shù)系教授陳丹青憤而辭職又有何用?你辭你的,它照舊瘋狂它的。奧運開幕之前,連北京的街道老太太都在學英語,說是為了迎接外賓,真讓人啼笑皆非。為什么不能留下一些英語盲區(qū)(啞區(qū)),為難為難老外,讓他們也入鄉(xiāng)隨俗,學學咱們中國話呢?中國人未免也太自輕自賤了吧。
一個法國人就算會說英語也盡可能不說,因為他有民族自尊心,有法語的優(yōu)越感和守護法語的使命感。一個中國人就算不會說英語也要夾帶幾個洋涇浜單詞,連咿咿呀呀的流行歌曲也要拽幾旬英語,以顯示自己的時尚和與國際接軌,真是要命。
時至今日,中文在世界各大語種中居于什么地位?如果單按母語人口的排序,中文仍然高居榜首,世界各大語種的前十名是:1、中文(占世界總?cè)丝诎俜种c七),2、英語(百分之六點二),3、西班牙語(百分之五點六),4、印地、鳥爾都語(百分之四點七),5、阿拉伯語(百分之三點八),6、孟加拉語(百分之三點五),7、巴西葡萄牙語(百分之三點零),8、俄語(百分之三點零),9、日語(百分之二點三),10、德語(百分之一點八)。這一數(shù)字見于瑞士學者喬治·韋伯(George Weber)的文章《最強語言: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語言》。可是,一種語言的世界地位,并不單看其用作母語的人口數(shù),甚至主要不看其用作母語的人口數(shù)。喬治·韋伯提出了這樣一個語言評價體系,他認為評價各種語言的地位有六條標準:
1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數(shù),最高得四分。
2以該語言為第二語言的人數(shù),最高得六分。
3使用該語言的國家數(shù)和人口數(shù),最高得七分。
4科學、外交等主要領(lǐng)域中該語言的重要性,最高得八分。
5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經(jīng)濟、軍事和金融實力,最高得八分。
6該語言的社會、文學地位,最高得四分(如果是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加一分)。
我不太相信這一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譬如,以一種語言為母語的人數(shù),最高只得四分,以其為第二語言的人數(shù),最高卻能得六分,這有違常識。依我拙見,以一種語言為母語的人數(shù),最高可以得十分,以其為第二語言的人數(shù),最高只能得五分。因為母語比第二語言重要得多,與其他因素相比,其重要性也不宜低估。而使用該語言的國家數(shù)和人口數(shù),最高得七分,這也沒道理。按這樣的算法,如果漢語在中國由母語淪為第二語言,漢語的得分反倒更高了;如果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漢語最高只能得四分;如果中國分裂成許多小國,漢語倒可能得七分,這未免不合邏輯。
喬治·韋伯據(jù)此標準,綜合考評,得出世界各大語種的前十名,依次是:
1英語
得三十七分
2法語
得二十三分
3西班牙語
得二十分
4俄語
得十六分
5阿拉伯語
得十四分
6漢語
得十三分
7德語
得十二分
8日語
得十分
9巴西葡萄牙語
得十分
10印地語
得九分
作為十幾億中國人的母語,漢語僅得第六名,這已足見漢語的危機了。盡管其考評可能低估了漢語,卻也不至于相去太遠。漢語在當今世界的地位,就算不低于阿拉伯語和俄語,甚至不低于西班牙語和法語,但無論如何也趕不上英語了。
關(guān)于西方語言,流行著一段俏皮話:意大利語適合與女人交談,法語適合與情人交談,西班牙語適合與上帝交談,英語適合與商人交談,德語適合與敵人交談。這么說來,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可能都比英語要優(yōu)美動聽。適合與商人交談的英語,其索然無味的程度,可能僅次于德語。而關(guān)于德語的另一個說法,它只適合與驢交談。
然而,語言的兼并并不遵循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矩,而只通行弱肉強食的法則。通行叢林法則的
人類語畜世界,其實是一個黑社會。如今,英語的地位急劇躥升,英語這個黑社會老大,統(tǒng)治著整個世界,力壓群雄,唯其獨尊,別的所有的語言縱然有百般委屈、牢騷和憤怒,也不得不屈服。隨著英倫三島成為日不落帝國,繼而其前殖民地美利堅成為超級大國,英語如今稱霸全球,英語的霸權(quán)主義較之美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霸權(quán)主義,還要蠻橫許多倍。由于馬太效應(yīng),由于贏家通吃,這個出自歐陸之外孤島的日爾曼語族的昔日邊鄙的方言,如今牛氣沖天,儼然已經(jīng)是世界通用語了。
當我看到新加坡這樣的舉國華人說英語的怪相,當我看到他們的領(lǐng)導來中國與中國領(lǐng)導人會晤卻滿嘴英語,還要譯員夾在中間來回轉(zhuǎn)述,就感到說不出的悲哀。一個十足的華裔,一張24K的中國臉,竟然連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說,或者不愿意說,這究竟是怎么了?
但是,世界的版圖不會一成不變,世界的格局不會就此定格。歷史上,拉丁語覆蓋歐洲,阿拉伯語囊括伊斯蘭地區(qū),中文通行東亞,三強鼎立好多個世紀。其時,英語何在?怕是還在娘胎里轉(zhuǎn)筋呢!近幾百年來,隨著世界霸主國家的地位輪替,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到英語,世界的強勢語言幾度輪換。如果不是美國獨立之初,那一票之差使德語未能成為美國國語,加上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連遭敗績,世界的語言格局也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美英不能永遠稱霸世界,世界也不大會永遠流行英語,隨著各國力量的此消彼長,這個世界一定還會有新的霸主繼起,取而代之。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可能有點不敢當,當我們說起這句話,可能有點底氣不足,盡管如此,我們中國人還是應(yīng)該有一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吧,二十一世紀不行,還有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世紀呢?而最讓我們擔憂的是,五百年、一千年以后,中國的新加坡化,堂堂中國,多少億華人都不再說中國話,而開口閉口“英格里失”了。也許還要不了五百年、一千年,以英語在當今中國之熱,熱得那個邪乎,熱得走火入魔,已經(jīng)有人驚呼:“近幾十年內(nèi),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國家!”
今天,面對英語這個巨無霸,非英語國家,尤其是非英語的發(fā)展中國家,都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要么投降英語,要么抵抗英語。投降英語,引狼入室,就意味著自毀本國的語言文化,把自己的國家變成英語的殖民地,變成“英聯(lián)邦”的一員。而抵抗英語,拒英語于國門之外,則意味著自絕于世界的現(xiàn)代化、全球化進程,使經(jīng)濟落后、文明落伍、自我邊緣化。
當此之時,中國的教育決策者應(yīng)該有一份清醒、一份警覺、一份睿智,我們的策略應(yīng)該是,正視當今世界英語的霸主地位,為了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文明進步,繼續(xù)進行有限的英語教學,培養(yǎng)必要的英語人才,與世界對話,而立即叫停目前這種全民學英語的高燒和狂熱。也就是,讓極少數(shù)人專攻英語成為專才,讓大多數(shù)人遠離英語免受其累。同時,繼續(xù)高速發(fā)展中國的經(jīng)濟,改善中國的政治文明,促成中華民族內(nèi)部的統(tǒng)一,包括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quán),在出版、影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領(lǐng)域,大力擴張中文,讓全球的漢語熱持續(xù)升溫。
就像一個年輕人,初入黑社會,面對黑老大,少不了要順從他。但順從他,不是為了永遠臣服于他,心甘情愿做他的奴才,而是暫且隱忍,暫居其下,虛與委蛇,取其所長,積蓄力量,壯大自己,最終打倒他,取代他,自己來做老大。
讓中國的莘莘學子每人耗費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青春時光去學英語(之后還須活到老學到老),也不見得學得好。就算學好了,也不見得真有多少用。試想,除了少量的外交外貿(mào)人員,十幾億中國人聚在自己的國家從事士農(nóng)工商各行各業(yè),哪有多少機會用到英語呢?而如果真的到了那么一天,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處處都要用英語了,不說英語就過不了日子了,那中國還是中國嗎?如果終有那么一日,那將是我們母語的末日,將是文化中國的滅亡之日。——學而無用則虛耗國人生命,學而致用則葬送中華文化,這正是今日中國全民學英語的荒唐和悖謬!
請不要以幾位學貫中西的天才人物為例,來證明學外語并不妨礙掌握母語文化,中國能有幾個陳寅恪、趙元任、錢鐘書、季羨林?對于一般學子,如果把年年歲歲皓首窮經(jīng)背英語的時間省下來,學歷史,怕是連《資治通鑒》也背熟了;學文學,怕是連《紅樓夢》也背熟了。由于英語排擠母語,今日中國學生的母語水平之低已經(jīng)匪夷所思了。2005年6月,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文字大賽上,奪得冠軍的竟然不是中國隊,而是外國隊,一支漢語水平并不怎么出類拔萃的外國留學生隊。可嘆復旦大學,一向還以文科見稱,如今已是這般光景:“漢語爛兮,軋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我們曾經(jīng)全民動手,太煉鋼鐵,毀盡山林,煉成許多廢鐵渣;我們?nèi)缃裼秩珖鴦訂T,苦練英文,耗盡國力,又能指望它練成什么呢?
聲討今日中國的英語之禍,網(wǎng)上的檄文已經(jīng)很多,如《英語已成一個巨大的考試毒瘤》、《用政策和立法降溫自殘自戕的英語熱》、《英語熱禍國殃民》、《英語教學的新思維:縮小規(guī)模提高質(zhì)量——給決策者的建議》,有識之士的吶喊不絕于耳,如“中國正在發(fā)生著一場浩劫?這場不亞于‘文化大革命的災難,名字叫‘英語熱”(劉永利)。“除中國外,世界上有沒有另外一個國家如此大規(guī)模地使用行政手段強壓全民學英語”,“我們極變態(tài)的全民英語熱正在加強英美霸權(quán),正在使英美霸權(quán)永久化”(阮煒)。
希望有關(guān)決策者不要充耳不聞,一意孤行,不要讓該死的英語繼續(xù)肆虐我神州大地,戕害中國的學子和未來,為配合今日英語在世界上的爆炸性擴張,拱手讓出中文的神圣家園,擠壓中文的生存空間,直至徹底毀滅我中華語言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