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區弘善家園農民工盧寶軍在黑診所輸液后死亡。一項對北京建筑工地100名農民工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85%建筑農民表示看病首選工地周邊的私人小診所,原因就是省錢。
點評:雖然囿于調查范圍的局限性,但農民工看病首選“黑診所”,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能看得起病,誰不想去正規的醫院、診所?誰不知道“黑診所”里隱藏的危險?可農民工收入菲薄,無力支付高昂的醫藥費。許多農民工都會這樣說:“看病便宜最重要”。
新出臺的醫改方案確定了公益性改革方向,政府把基本醫療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社會提供,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目標方向已經確定,但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把公益性體現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并確保醫改公益性精神在現實中不變味至關重要。因此,在出臺醫改的各項配套方案和舉措時,我們有必要思考一個問題—一醫改后的農民工群體能看得起病嗎?政府能否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廉價而安全的醫療服務和場所?
要讓農民工看病不再上“黑診所”,首先,政府必須切實加大對基層醫療的投入力度。長期以來,我國醫療投入存在重大醫院輕基層的傾向,大量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和一些大醫院,導致基層醫療資源匱乏。新醫改要想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醫療保障體系,在醫改資金使用上必須要多向基層、社區傾斜,切實緩解不同收入群眾之間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擴大的趨勢。其次,必須確保基層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要把基層醫療服務作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向群眾免費或低價提供,從而讓“黑診所”無立足之地。
人權具體體現在完善的民生保障中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這是我國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劃,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兩年中國政府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
點評:人權,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四個字:“人的權利”。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權,2004年“人權入憲”是一個里程碑,這回發布“人權行動計劃”,是又一個里程碑。
民生不能替代民主,但人權確實離不開民生。工作權利、基本生活水準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健康權利、受教育權利、文化權利、環境權利、農民權益的保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中的人權保障、人身權利、被羈押者的權利、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宗教信仰自由、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看這些名稱,無不與公民百姓密切相關。“人權行動計劃”中有很多“很民生”的數字,需要著力去落實。舉一個極其細小的數字:到2010年,“報紙普及率達到每戶0.3份”。再舉一個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數字:“新增城鎮孤老集中供養床位80萬張”。在現階段,我國把人權與民生緊密結合起來,是—個非常現實的路徑選擇。
美國思想家潘恩說過,天賦權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的權利,當人進入社會狀態之后,將一部分自然權利交給了社會,從而成了公民權利。這種社會性的公民權利,主要依靠政府來保障,所以一個國家的政府有著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職責,這是萬萬不能失職的。每個人的人權都要得到保障,同時,每個人都要為保障人權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杜絕農民工培訓造假
2008年以來,貴州省查處農民工培訓造假系列案件150余起,涉及官員下至鄉鎮上至省級部門,貪污少則數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點評:每培訓一名農民工,培訓機構可以獲得500到800元的財政補貼,這本是國家的一項“民生工程”。但在一些地方,這項政策卻成為培訓學校和官員謀取私利的“斂財工程”。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怎么分配這一筆財政資金,才能達到中央政府的目的?
其實,根本問題在于分配方式。在當前的分配結構下,對農民工的補貼資金從中央財政分配到地方,然后通過審核培訓機構對農民工免費培訓的情況,再將財政補貼直接發給培訓機構。這就構成了明顯的勞務供給方的“賣方市場”。
由于農民工手中始終沒有掌握任何資源,因此其與培訓機關之間,并不存在市場交換關系。而技能培訓機構的經濟利益是通過完成政府“指標”,直接從上級主管部門獲得,也不一定要通過為農民工提供滿意的培訓服務,來換取政府手中的補貼。只要農民工的議價權沒有得到充實,無論監管多么嚴格,農民工培訓由培訓機構主導,農民工難以得到實惠的狀況就無法根本改變。
應讓培訓機構與農民工之間形成“市場交換”關系,才能令技能培訓市場真正建立。通過“培訓券”等模式,將政府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工手中,同時政府不指定培訓機構,讓農民工自行選擇。據查證,這種培訓券模式已在合肥、成都等地成功推行,國家不妨將其上升為全國統一的“農民工培訓券”制度,斬斷伸向農民工培訓的黑手,讓技能培訓真正為農民工造福。
為排污企業保密是環保的墮落
黑龍江省召開2009年全省環境執法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邀請10余家媒體參會,而對那些企業仍在違法排污等情況卻一概“保密”。部分記者對此難以理解,憤然遺場。
點評:如此一幕公眾不能不質疑:環保局怎么成了違法排污企業的“保密局”!
這也不難理解:一旦徹底公開了,就把自己逼上“絕境”——如果不強力處罰,輿論和老百姓那里交代不了;如果強力處罰,一來涉及企業太多,都整頓關停了,會動了本地經濟根本,“影響了招商投資大環境”,小小環保機構擔當不起;現在哪個企業沒點兒“背景”,誰知道人家在哪里用點“關系”就夠自己喝一壺。
放眼望去,有多少環保廳局難逃此種執法困境?后知后覺,媒體不曝光,群眾不上訪,便與排污企業相安無事;高舉低放,轟轟烈烈的環保排查,常常罰款了事,污照排,民照害;忍氣吞聲,面對當地重點“支持”的大項目,不搞測評審批公然上馬也無可奈何……于是乎,一邊是這些年環保基調越來越高,環保局變成了環保部;另一邊是實際困境未得根治,環保問題越來越嚴峻。
制止這種行為,尚能期待的推進之力有三:一是法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施行快一年了,公權部門何以還敢將此種公共信息作為“內部機密”來守著?二是在加強地方政府環保意識、為環保部門擴權“壯膽”的同時,一定要搞好對環保部門成績和“機密”的監管。三是人民監督,即要推動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表達權。從根子上落實人民權利,才能期待環保部門逐步擺脫“疲軟”,才能借助民力保住環保公信。
機票涉嫌“價格聯盟”民航辟謠難以服眾
4月20日起國內航線機票銷售實行新的運價體系導致機票折扣率上浮,引來消費者反對聲一片。
點評:盡管民航部門聲稱這次機票漲價是企業行為,卻難以說服公眾。種種跡象表明,此次機票漲價,不僅是幾大航空企業共謀,而且也得到了民航部門的支持,只不過他們不肯承認罷了。
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制止價格壟斷行為的暫行規定》第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之間不得通過協議、決議或者協調等串通方式,統一確定維持或者變更價格。《價格法》也明確規定,價格必須“由經營者自主制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顯然,航空公司的這種集體漲價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對市場的公平競爭造成損害。但讓人遺憾的是,在部門利益、行業利益面前,民航部門不僅沒有制止航空企業集體漲價,反而許可了這種做法。民航部門是作為一個政府部門許可集體漲價,損傷的是政府公信力。
人們注意到,這次漲價是三大航空公司希望能夠以此彌補虧損。其實每個人都很清楚,在一個競爭的市場中,任何一個行業的虧損都不可能靠一廂情愿的漲價來彌補。而且航空業高管薪酬巨虧后依然漲聲一片的現狀,更成為公眾叩問此番民航聯手漲價,獨讓民眾承受巨虧之重的緣由。這種將自身之責推卸于民眾的方式,似乎正演變成壟斷行業的一貫手法。正如一位評論人所言:“壟斷企業大賺,百姓苦;大賠,百姓苦。”想要改變航空業虧損的局面,只能靠改革民航體制、提高管理水平,不管以前的惡性競爭,還是現在的價格同盟都是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