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俊 王光銳
【摘 要】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與演變,反映了中國體育教育近代化的過程。探尋其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從而把握北洋政府時期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總體歷程,也為當前學校體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北洋政府學校 體育教育 發展演變
一、壬子癸丑學制下的學校體育教育
(一)壬子癸丑學制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軍國民教育方針。這里的軍國民教育即體育。按照蔡元培的說法“六藝之射御,軍國民主義也。”以教育界之言三育者衡之,軍國民主義為體育。所以,當軍國民主義的氛圍很濃,且貫穿于學校體育之中。
在這一教育宗旨指導下,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了壬子學制。1913年,在壬子學制的基礎上補充了十二條內容,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這一學制終止于1922年,其間經歷了袁世凱復辟,使該學制一度中斷。但總體而言,壬子癸丑學制在1922年新學制沒有頒布之前仍占主導地位。這一學制體系之下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呈現出重軍國民教育的特點。
這一學制對各階段學校體育教育宗旨有著不同的規定,主要是強健體魄、注意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等。例如“中學校令”中規定:“體育要旨在使身心各部平均發育,強健體質,活潑精神,兼養成守規律,尚協同之習慣。”
在課程安排上,初小七門課,其中一門體操課為體育課。初小“宜授適宜之游戲,漸及普通體操。”高小“宜授普通體操,加時令游戲”中學開設課程十三門,包括體操課一門。男生每周三小時,女生每周兩小時。“體操分普通體操、兵式體操兩種,兵式體操尤宜注意”。女子中學免課兵式體操。師范學校男師預科三年及本科一年各學年每周四小時,女師前三學年每周三小時,第四年每周兩小時。“體操宜受以普通體操,游戲及兵式體操”。
壬子癸丑學制主要模仿日本學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當時由蔡元培任教育總長,負責新學制的制定。而這一學制的內容主要沿襲了清末的兵式體操,創新較少,教育方針上明顯的帶有資產階級色彩,多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二)袁世凱的復古教育對學校體育教育的沖擊
1913年6月,袁世凱發布《尊孔令》,恢復學校祀孔典禮。1914年,通過《祀孔案》下令全國恢復祀孔典禮。1915年2月,頒布《特定教育綱要》,命令:“各學校均應崇奉古圣賢以為師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其用。”1915年,袁世凱完全推翻了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的教育宗旨,以總統的名義頒布《頒定教育要旨》,重新提出了“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七項教育要旨。在學校體育教育方面,這一宗旨也是軍國民教育的繼續。其中正對愛國、尚武,北洋政府提出“無民不兵,無兵非民”的口號,也就是進行全民皆兵的軍國民教育。其目的就是“戒貪爭”、“戒躁進”,想從控制學生入手,不準人民參與資產階級革命活動,以培養出忠于袁世凱的士兵和順民,為其復辟活動服務。所以,這與民國政府所實行的軍國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帶有明顯的落后性。
191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做出了一個《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案》的決議,建議政府實行。將軍國民教育實施辦法分為教授、訓練兩個部分。主要內容有:“小學校學生,宜注重作戰之游戲”。……“師范學校,及各中等學校之體操學科時間內,宜于最后學年加授軍事學大要。此項教本,由教育部會商陸軍部規定頒布之。”“中等學校以上兵式槍操,最后學年,宜實行射擊。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會商陸軍部規定頒布之。”等從這些條文可以看出,此教育法案帶有濃厚的軍國民色彩。而且在當時復古的封建教育思想泛濫的大背景下,學校體育教育也出現了倒退,主要以“國粹體育”和“靜坐法”為代表。中華武術被稱為“國粹體育”。當時安福系小軍閥馬良編了一套技擊術,配以拍節,稱其為“我國之國粹”,并要求把此列入學校體育課程,受到軍閥和國粹派教育家的支持。武術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具有鍛煉身體、防身自衛等重要作用。但是將其用來宣揚“復古”,與時代發展相背離肯定是不妥的。所以這一思想遭到了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人士的批判。另外,1914年出現了一套被稱為“靜坐法”的修煉術在當時風行一時,有的學校已將其納入教學課程中。這種帶有傳統文化特征的修煉術不失為有益的健身方法,但在當時“尊孔復古”、“保存國粹”的背景之下,它更多的被一些用心險惡的人所利用,為其反對新文化,固守舊文化的封建勢力服務,阻礙了近代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三)壬子癸丑學下制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1913年頒行的壬子癸丑學制由于袁世凱的復辟而終止。隨著袁世凱政府的倒臺,后繼的北洋政府又重新啟用了民國初年實行的教育方針。1916年,時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長的范源濂表示要:“切實實行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教育部通令各省區撤銷1915年袁世凱頒行的《教育綱要》。10月,教育部又修正了一些有關的政策、法令。至此,北洋政府基本上恢復了壬子癸丑學制指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體育教育也步入正軌。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國外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主要是美國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傳入對中國影響甚大。學校體育教育方面,主要是基于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的美國自然主義體育學說,是由基督教青年會傳入的。自然主義體育學派提出“體育即生活”的口號,強調體育要以兒童為中心,體育要適應兒童的興趣。培養“民主”、“自由”思想和適應“個性發展”。在體育手段方面,采用跑、跳等自然活動方式,反對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體操。在體育教育方法上,主張兒童自己去學習體會,教師只從旁引導。因此,以實用主義教育觀為基礎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和方法,帶來了較系統的體育理論與方法,強調了體育的教育意義。它從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和個人需要的角度來看待體育,給當時中國學校體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這一理論打著“反對專制主義”的旗號,因而不但得到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而且還受到資產階級的普遍歡迎。所以,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體系下的自然主義體育學說被中國教育界所采納,并應用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當時西方的一些諸如籃球、排球、網球、田徑等項目已在學校間普遍開展,但是僅限于課外活動,由于這時的學制仍然規定體操課為學校體育的規定課程,所以造成了課內以兵操為主,課外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的課程“雙軌制”現象,而應蘊而生的新學制必然解決這一問題。
二、壬戌學制下的學校體育教育
(一)壬戌學制
1918年歐戰結束,積極推行軍國民教育的德國戰敗,很多人意識到軍國民教育是帝國主義侵略工具,應該廢止。而且經過戰爭,許多人認為世界已經和平,不需要軍國民民主義了,取而代之的便是盛行的實用主義理論下的自然主義體育學說。1922年,北洋政府頒行的壬戌學制,主要是受美國實用主義的影響,模仿美國的“六三三學制”。這一學制明確提出了體育課程的目標:“順應兒童愛好活動本性”,“發展個人之本性及人格”。壬戌學制和次年公布在《教育雜志》上的《課程標準綱要》,正式把學校的“體操科”改名為“體育科”并擴大了它的內容;規定初中、高中分別加授衛生和生理。體操課也改稱體育課。綱要規定:學校體育課占總課時的10%;初中體育課為十六學分,其中包括健身法、衛生法。
體育課以田徑、球類、游戲、體操為主要教材,取代了以前兵式體操為主的單一教學內容。這樣,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使學生的身體得到較全面的鍛煉,也提高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使學習鍛煉身體的方法和學習生理、衛生的知識結合起來,極大的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使學校體育教育走上了科學化的方向。在教學方法方面,開始在體育課中推行“三段教學法”,就是把一堂體育課分為準備運動、主動運動和整理運動三個階段,有助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新學制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改變了過去體育課雙軌制現象,比起以前只注重軍事訓練的軍國民主義教育,進步很大,也順應了國際體育教育發展趨勢。
(二)壬戌學制下的體育教育的發展
新學制消除了以前體育課“雙軌制”的現象,使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以田徑、球類、游戲等學生樂于接受的體育項目為主,極大的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培養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有助于鍛煉學生身體。學校之間的體育比賽也日漸增多,如北平的五大學體育運動競賽組織,上海南京間的江南大學體育聯合會、華中體育聯合會都定期舉行田徑、球類各項比賽。新學制實施,學校體育教育另一顯著的發展就是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體育教育人才。這一時期體育師范教育與專業體育教育得到迅速發展,而且更加偏重于體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近代體育師范教育是在清末興辦新學的浪潮下產生的。至辛亥革命前后,體育師范和培養專門人才的學校初具規模,但整體質量不高,多中專或專科的私立和教會學校。壬戌學制頒行后,師范教育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高等師范教育四年制體育系的出現。從1923年開始,許多高等師范學校開始設立四年制體育系。例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于1916年設立體育專修科,1923年改為四年制的體育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于1917年設立體育專修科,1923年改為四年制的體育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開辦四年制體育系。東吳大學1924年創辦二年制體育專修科,1926年設四年制體育系。金陵女子大學于1925年開辦四年制體育系等。四年制體育系的開設,改變了以前體育師范教育質量普遍不高的弊端。以前的體育師范和專門學校一般教育年限都是兩年,少數三年,這樣就限制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使其畢業后運用于教學的能力有限。四年制的體育系對入學考試要求較為嚴格,課程設置更全面。以1921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例,當時開設了倫理、教育心理、應用解剖學、體育史、國文、國語、
英文、生理史、軍事學、樂歌、兵式操、兵式訓練、舞蹈、競技游戲、拳術、體操術。
三、北洋政府時期學校體育教育的歷史地位及經驗啟示
(一)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本國實際,加強學校體育教育的制度建設。從北洋政府時期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來看,教育理念和制度建設決不能落后于體育學科教學內容的發展。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可以促進體育學科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使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從制度層面得以更新,而落后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必然阻礙體育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學校雙軌制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吸收和引進國外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不能盲從,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使之引進之后能夠促進本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所以,今天的學校體育教育必須要注意學校體育教育理念和制度建設的創新,實施一套符合我國國情以及更有利于我國青少年成長和的體育教育制度。
(二)抓好學校體育教育必須抓好體育師范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體育師范教育的質量關系著整個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高低,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擔任一線教員是學校體育制度實施的關鍵環節。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體育師資,才能提高整個學校體育教育的水平,使相關的學校體育教學目標通過教師的執教得以實現。由于政府前期沒有重視體育師資的培養,使體育教師非常缺乏,偏遠地區甚至沒有體育教師。專門的體育學校大多以私立為主,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嚴重制約了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直到新學制頒布以后,才出現教學質量較高的四年制高等師范體育系。由于數量有限,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三)增加學校體育教育的資金投入。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對其資金的扶持。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從學校體育教育開始,所以政府要在財政上扶持學校體育教育。比如加強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增加學校體育的財政預算等。而這一時期,國家正處于頻繁的戰亂,所以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錢支持體育教育了,所以體育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都是由教育經費不足引起的。例如偏遠地區的體育課“往往視之具文”,有的學校教育器材嚴重缺乏,體育師范教育無法重視等等。
(四)學校要重視體育課。體育的功能不僅在于鍛煉身體,而且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不僅要在學制中體現其重要地位,而且作為實施主體的學校更要體現體育教育。在新文化運動前后,有些學校的做法是值得我們現在學習和借鑒的。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尊重學生熱愛體育的興趣,而且應該力圖通過學一些規章制度使學生關注體育運動。所以,當今的學校應該在體育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重視體育課,切實執行國家的體育教學任務,完成體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舒城新.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264-253.
[2]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4.
[3]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56.
[4]中國近代體育議決雜選編(體育史料)第16輯.人民教育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