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恒岳
【摘 要】介紹了我國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以來,新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現狀與效果,對改革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初步研究,提出了完善新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 培養機制改革 資助體系
我國研究生教育經過二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在規模上已經進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行列。當前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培養質量,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但以往形成的研究生培養機制,難以激發導師與研究生的內在動力,還制約了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2005年起,教育部提出了以完善科學研究為主導,以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2006年,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首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3所高校進行試點工作,2007年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4所高校中進行改革試點,2008年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全面推廣至所有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中。
一、資助體系改革的現狀與效果
各試點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都是以資助體系改革為切入點,在資助經費總量增加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和合理配置資源,建立新的研究生資助體系,以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1.拓寬資金來源,加強資金管理
各試點高校為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統籌使用學校各類資源,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了資助體系的經費投入。研究生資助經費基本上由國家財政撥付的研究生培養經費、科研項目中的人力資源成本費、學校專項劃撥的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研究生交納的學費等幾部分組成。同時各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對資助經費進行明確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以期財盡其用。
2.增大資助范圍,加大資助力度
多數試點高校增大了研究生獎助學金資助范圍,碩士生獎助學金的覆蓋面在70%以上,博士生則基本達到100 %。同時資助力度的加大,增強了對優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各高校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人數大幅增長,可以看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受益人。
3.明確資助層面,實現多元資助
由于學習層次、學習年限、學科特點不同,在研究經費、師資力量、研究生培養方案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多數試點高校的培養機制改革方案中都明確了碩士生與博士生、低年級與高年級、優勢學科與基礎學科資助的不同層面。同時,在“獎、助、貸、補、減”的資助基礎上,增加了“三助”崗位的設置,真正實現多元化資助。
4.優化資助制度,創新激勵機制
各試點高校通過優化資助制度,將研究生資助體系與研究生的學習、研究工作緊密掛鉤,促進了研究生之間的公平競爭,激發研究生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增強了研究生從事學習與研究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培養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同時明確導師在招生與培養過程中的責任與權利,逐步建立起了導師負責制下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二、資助體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新生獎助學金的評定標準不易掌握,“一刀切”痕跡明顯
隨著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實施,新生獎學金的評定在入學前進行。新生獎學金原則上是按照入學考試成績和已有的科研成果來確定的,但研究生入學考試尤其是博士生人學考試,不同研究方向之間考核科目有很大差異,復試成績也是千差萬別,另外,研究生的生源背景各異,應屆生和往屆生不同,畢業院校不同,學科背景、學術背景不同,如何界定每個人的現有科研水平、科研潛力,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分配不同等級獎學金的名額、保證獎學金評定結果的公平公正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2.增加了學術失范產生的幾率
新的培養機制實行的是動態的資助體系,一般以年度科研考核結果為重要依據來評定學生獎學金的等級。由于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學生很難全身心投人科研,他們可能為了發表論文而東拼西湊炮制文章,或者將研究成果拆分以達到多發文章的目的,甚至可能會有研究生做出學術不端行為。此外,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往往需要相當的積累,不容易出科研成果,以科研考核為依據可能導致研究生不愿意從事原創性、基礎性研究,這些都是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宗旨相悖的。
3.削弱研究生團隊合作精神
在信息社會,學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加速,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手段逐漸復雜化和多樣化,僅靠個人的力量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決定了研究生獲得獎學金等級的高低,原來單純的同學關系升級為對手關系。為了得到較高額的獎學金,也為了將來畢業時比別人多一份籌碼,研究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能減少。同學間在進行交流時可能有所保留,就談不上知識資源的共享,也無法實現問題的創新性求解,這將阻礙研究生創造力的發展,不利于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也不利于學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無法保障研究生的合理利益
培養機制改革后,導師招生必須出資的規定,讓導師覺得既然資助了研究生,就該對他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沒有明確的利益保障的情況下,導師讓研究生廉價“打小工”的現象可能變得越來越普遍、嚴重,甚至可能有以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借口,以論文尚未達到畢業水平為由不讓研究生畢業的現象發生。研究生在延期期間一般得不到學校的經濟資助,大多依靠導師提供的有限的助研津貼,基本生活不易得到保障。在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下,作為邊緣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況堪憂,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可預料的。而且,在目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推遲畢業后的就業前景更是不容樂觀,有些本來就業還不錯的學生也許將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這也將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三、完善資助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為人才的培養創造盡可能寬松、良好、和諧的環境,為每個研究生的發展服務。因此,構建多元化研究生資助體系應樹立資助的理念,切實解決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問題,以“有償資助”為主體,即建立“三助”為主、獎助學金為輔的資助體系,吸引足夠多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科學研究的隊伍中來。
1.明確“三助”在資助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研究生參與教學、科研、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有利于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方式。研究生“三助”制度使得收益與付出都發生在研究生本人身上,將研究生培養的國家利益和個人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從而使研究生珍惜學習機會,激發學習動機,樹立責任感,增強經濟意識和自立精神(((。因此,在構建新的研究生資助體系時應該加大“三助”的比重,使之成為研究生資助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讓絕大多數研究生通過完成一定的助研、助教或助管工作來獲得資助,完成學業。導師根據其科研或教學工作等的進展情況浮動發放其崗位津貼,真正實行導師負責制。通過優秀“三助”的評選,同樣可以激勵學生努力做好工作。
2.完善獎助學金的評價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研究生綜合評價考核體系
標準具有引領作用,應當提前公布新生獎助學金的評定標準,方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報考院校,申請不同等級的獎助學金。對高年級研究生也應分別制定不同的獎助學金評定標準并提前公布。獎助學金的評定應當分類進行,分別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以學術科研類為例,科研成果只應作為重要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指標,且不應以數量的多少、刊物的影響因子等來衡量,關鍵要看論文本身的質量。在制定指標時,應當既涉及學習成績、發表論文等可以量化的指標,也要有思想品德、修養、學習態度、學術素養等不可量化的指標。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為鼓勵創新,應當把是否有創新能力等學術素養作為獎學金評定的重要內容。
3.制定相應保障制度,維護研究生的權益
研究生是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是學生,同時又是研究者,研究生從事“三助”工作應當享受與在編教師“同工同酬”的待遇。缺乏明確的標準,就不能杜絕研究生給導師廉價“打小工”現象的發生,因此,在科研項目的經費預算中應明確規定研究生參與科研的必要的勞務支出或相當于工資的報酬標準。
此外,應當建立救濟制度。當學生覺得獎學金評定不合理、被減少或停發助學金、所付出的勞動與得到的助學金報酬不符等情況時,有權提出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