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萍 王 婧
摘要:“三維目標”是新課程在教學意義上影響比較廣泛的概念,“情感、態度與價值現”是其核。的目標之一。在教學中如何適切、有效地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本文從物理學的認知、物理思想方法、物理文化三個方面做些思考。
關鍵詞:情感、態度與價值現;思想方法;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0(S)-0004-3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部分提出了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的一個維度。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這一維度目標,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潛隱性、不確定性和隨機生成性,在教學實施和操作上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注意三維目標的相互關系,可很好地呈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有其內在的統一性、相互關聯性,又有它們各自的內涵、特質和價值。“知識與技能”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途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歸宿。沒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很難感悟科學的方法,就無法獲得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不只是完成學科知識的傳遞過程。三維目標著眼于人的全面、統一發展,具體到物理學科中,物理知識具有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功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對物理知識具有教育目標的導向功能;而教學實踐的過程與方法是否積極有效,又會影響教育目標實施的最終結果。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程功能的轉化標志,是更有價值的溯求。
1、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物理學的知識體系主要由一系列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概念與規律所構成。從教學角度來看,讓學生構建起一個又一個概念與規律的時候,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這些概念與規律背后蘊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和應用的過程,進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情感,形成科學的態度。如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時,在前人總結的基礎上經過了4年的探索和大量的計算;法拉第在研究電磁感應現象時,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實驗失敗的打擊。學習這些內容時運用自主式或合作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查閱資料,體會科學家追求真理的艱辛和曲折,培養他們追求真理的情感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對綜合知識內容的學習,教師還可通過講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如教師以積極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描述物理學家探索科學的成功與失敗、喜悅與懊悔、分歧與爭論,并將自己對物理學文化價值的理解融入教學內容中感染學生。教師激情洋溢、學生熱情飽滿、思維活躍,情感的共鳴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此產生樂于探究的積極情感。
2、領悟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愛因斯坦曾指出:“在衡量人才的貢獻時,主要看他們在自己的一生中想的是什么和他怎樣想的”,即“既要關注人才向社會提供的物質成果,更要注意從他們那里吸取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以及科學的思維。”從科學所包含的價值上看,科學的發展從重視知識價值轉變到強調方法和情感的價值,所以領悟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意義的拓展。然而,目前中學課程領域中,對物理學知識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知識的表層,對物理學的思想方法關注較少。如果將物理教學僅僅看作是知識的傳授,這會使原本包容著豐富人文精神的定理、定律、概念和公式,免不了成為一堆僵化的教條。
物理學研究物質運動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規律、本質等。用文字和公式表現出來的,關于物質結構和物質運動形式的眾多基本定理和定律,其背后都蘊涵著深刻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當人類對自然進行認識和描繪時,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教學中如何發掘,這充分體現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物理思想。比如重力概念的引入而言,其背后蘊涵的思想方法:①重力概念的形成——演繹推理的方法;②重力基本特征的探究——歸納推理的方法;③重力特征的實際應用——創新思維的思想。又如在處理“磁場對電流作用”內容時,其背后蘊涵的思想方法:①探究磁場對電流有力作用的現象——知識遷移的思想方法;②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規律的探究——實驗的歸納推理的方法;③安培力方向的探究——控制變量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領悟、運用物理思想和方法,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策略性,能引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以此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實現態度和價值觀深層次上的培養。
學生們在今后的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真正用到具體的定理、定律和公式并不很多,但所領悟的思想方法,所積累的學科素養,卻發揮著積極、深遠的影響。物理思想和方法多是隱性的,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再創造,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向他們展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常會帶有某種情感和價值取向的,在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思想、方法為主線,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思維,深化學生對學科價值的感悟。
3、感悟物理文化,形成完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物理文化的層面上看,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精神價值。教育活動,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單純進行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足的。
物理文化可以從四個層面來體現,其一,自然的物質世界;其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世界(包括所有的人造物質世界、科學儀器設備等);其三,物理學知識體系(物理學概念、定理、定律、思想方法及其發展演變等);其四,人的精神世界(包括物理世界的審美建構和物理學家的人生態度和理想等)。這四個方面恰恰構成了人類追求“真、善、美”世界的物理文化基礎。對物理學而言,正確的科學情感是要學生能體驗到物理學的“真,善、美”,并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稱之為“真”,“真”是科學的,它要求遵循客觀規律性;它是一種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善”是理想的,以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基礎,它是人性的最終意義,是人的價值觀的體現;“美”是和諧的,它體現了物理世界中主體人與客體世界的完美結合與統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多地依賴“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物理學中的科學美,如電場和磁場的對稱美、牛頓定律的簡潔美、萬有引力定律的統一美等等。在教學中發掘物理學中的美,以誘發學生的情感。又如為了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態度,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吾愛吾師,但尤愛真理”。請學生們采用自主式的學習方式,自己收集資料,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對這兩種態度行為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分析求“真”對科學進步的意義,進而認識到應有的科學理性的態度。
毋庸置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多地依賴“美”的熏陶。教師要善于創造教學藝術的美感,它可以是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美,教學設計的情境美,教學的語言美,教學評價的激勵美等。在教學環節中,使學生不僅從求“真”角度掌握學科知識,而且從求“善”的角度來體驗學科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內涵。從教育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其目的是不斷解放和完善人的自由個性,陶冶和喚醒人的人格心靈。因而在知識的建構中,使學生們對于物理知識的認知上升到物理文化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對物理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使其融入到與人類文明進步密切相關的現實生活之中。物理文化存在于物理知識、現象和美的建構之中;存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邊活動之中;存在于教育者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甚至一個慨嘆之中。在教學中構建物理文化,使學生形成完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物理教學價值的溯求。
“一粒沙里現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堂”,物理學的知識體系自身充滿著迷人的光芒。在物理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潛在的教育價值,營造多樣化的教學環境;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情景,以知識體系為載體,物理思想方法為主線,物理文化為境界,以此激發學生積極、強烈的情感,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是每位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有的教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