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玲
“好學生是守出來的”,許多學校行政管理者和班主任都極為推崇這種管理理念,可見一個“守”字在班級管理上的重要性。
我從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對“守”的管理方式有更深的感受,學校行政領導三令五申要求班主任一天要做到“十到位”,目的就是要班主任盯課堂、盯寢室、盯食堂、盯衛生區、盯運動場、盯到位情況和學習成績……一些“文明班集體”和“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都是班主任起早貪黑;殫精竭慮“守”出來的。是啊,現在的學生難管難教,而安全和教學質量又極其重要,于是,班主任們懷著一顆崇高的責任心,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寒來暑往地“守”班,為“守”學生操碎了心,熬白了頭,敬業精神可敬可畏。我曾請教一位從事30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師怎樣管班的問題,他告誡我說:“好學生是守出來的”、“好班級是守出來的”。
于是,我依樣畫葫蘆,對我所管理的班級采取了嚴管死守的方式,每天清晨到寢室催促學生按時起床,搞好寢室內務,接著又到衛生區、教室督促學生搞好衛生,還要到運動場、食堂去查人數,管紀律,完了還要更緊張地投入到備課、上課、改作業,參加教研教改活動中,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身心疲憊,即使這樣,夜晚躺在床上睡覺還不安穩,唯恐哪一點沒做到位,擔心會出什么亂子,心中總是不踏實,晚上就寢鈴響后,緊繃的神經還沒有放松,擔心住宿的學生半夜會溜出去通宵上網……諸如此類的事情把自己弄得像一把繃緊的弓箭,弦隨時會有斷掉的危險。
可是,大部分同學對我的嚴管死守并不買賬,有人明確表態,我與他們期望中的班主任形象大相徑庭,管得他們不開心。不快樂,我與他們之間好像玩“貓”捉“老鼠”的游戲。在管理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我決定改變一下對這些高一學生的管理方式,變“守”為“放”,把管理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管理自己。首先,班干部實行演講競聘,讓那些具有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的學生毛遂自薦,舉行了“激情演講”,競聘的學生個個慷慨陳詞,其他同學個個仔細聆聽,認真比較,最后鄭重其事投票。第二,開設“班干部專欄”,貼上照片、寫上年齡、簡歷、就職宣言,在班上選若干督促員來監督班干部,“能者上,庸者下”,促進了良好班風的形成。第三,每周定期召開班會,總結上周工作,說成績,談不足,民主商
、議整改方向和措施。
這樣,管理與監督、自查與評議、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班級管理體系,我的管理角色也改變了,變“守”為“放”,變“被動”為“主動”,變“事必躬親”為“宏觀指揮”,身心輕松了許多。此后,班委會成員經常跟我聯絡溝通,在要求學生遵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新田一中學生管理制度》的同時,又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擬訂了“班級十大規范要求”、“清潔衛生要求”、“文明學生自查制度”,長期以來,正是這些制度和規矩的制定執行和師生的共同協作,逐步形成了優良班風、學風和輕松快樂學習的班級氛圍。
由此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既可以改善師生關系,又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自強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是靠“放手”這種科學管理逐漸而養成的。
誠然,“守”“放”都是管理的藝術,“守”“放”都是師愛的表現,但是我認為“守”為“剛”、“放”為“柔”,“放”比“守”更適合管理現今高中階段的學生,“柔”比“剛”更好,更能促進輕松的班級環境的構建,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有一句話很在理:“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摸,才使石子變得這般光滑剔透”。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它在班級管理上也是比較適用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