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芬
校園精神文化由校園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文化傳統、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離不開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所謂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中學生是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性青少年群落。諸如語言文明、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嚴律己,寬待人、重義輕財、愛惜糧食、公共活動有序排隊、愛護公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等基礎性文明行為,本應當是中學生能夠身體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減弱了。這種基礎文明滯后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究其原因,有來自社會的,有來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屬于教育自身。
傳統的政治課似乎就是說教課,上課老師講條條兒,下課學生背條條兒,考試答條條兒,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這就造成課上老師滔滔不絕,下面學生昏昏欲睡。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思想政治課必須與學生的養成教育結合起
來。如何進行養成教育,下面我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養成教育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許多學生背《規范》、《守則》滾瓜爛熟,卻隨地吐痰、隨手扔紙屑,許多學生節假日走向街頭巷尾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里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學生的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佳境,需要從點滴的養成教育做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見到誰的自行車被風刮倒主動上前扶起來,見到班里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愿修好,上學衣帽整齊……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就是質的飛躍、量的積累,良好的道德素質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習慣之上。這些良好的道德習慣離不開政治教師的日常訓練。
二、養成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養成教育應容許學生之間有差異性和特殊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社會的人,每個學生都應有五彩斑斕的個性。中國近十年來受日本團隊精神的影響,在學校著裝方面越來越強調統一化,原來一些小學只是星期一升國旗時要求穿校服,而有的學?,F在卻要求天天穿,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集體主義精神,并更熱愛學校,卻沒想到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壓制。團隊精神或者叫集體主義精神并不表現在服裝上,而是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中國學校來了外國客人,很少會有許多學生涌上去,在鏡頭面前自如地表現自己,通常比較拘謹。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地沉淀造就了中國人內向、隱忍的性格,“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闭佌伖庞柖髿⒘酥袊说膭撛煨浴U握n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要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養成教育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
作為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得培養的學生不僅有學問,還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強,以適應將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中國素有“三歲知老”、“從小看大”的說法,這說明,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格的日?;B成性教育。在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在學生人格養成的教育中更應該重視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培育學生的優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首先就要從愛家庭、愛父母、愛家鄉、愛集體、愛學校做起。要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首先就要從給父母洗一次腳,倒一杯水開始做起。要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品質,首先從每天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養成教育離不開創新的教育觀
樹立現代教育觀,是關于“德育要面向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樹立開放性的教育觀,即思想政治課要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結合,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要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大課堂之中;要把弘揚我國優良傳統與批判吸收國際理論寶庫中的精華相結合,寓德育于國情教育之中。知識經濟時代是開放性的時代,全球化、國際化網絡的形成日臻完善,知識共享,信息并存。德育要注入時代特色,體現創新精神。
五、養成教育要抓好行為訓練
養成教育尤其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由正確認識向良好習慣轉化更需要訓練,由不良習慣向正確行為轉化尤其需要訓練。對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并不一定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當他們必須做某事時,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造時機對他們進行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這就可以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后,便可以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只有通過行為訓練才能使他們知行統一,只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才能形成言行一致。言行統一的高尚品德習慣的養成必須經過實踐和鍛煉,必須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
要抓好行為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長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有耐性,要持之以恒。其次,訓練要強調“嚴”字,有個“狠”勁,不見實效不收兵。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甚微的情況下,便心灰意冷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培養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原女排教練袁偉民平時如慈父般“愛”,但訓練時卻有個狠勁,在“繼續訓練”、“還得練”,隊員哭鼻子也絕不手軟的訓練中使中國女排奪得世界杯“三連冠”;“馬家軍”在馬俊仁教練的充滿“慈愛”的吼聲中脫穎而出一個又一個世界長跑冠軍。如此,學校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也要做到“嚴愛結合”,通過“嚴”達到“愛”。最后,習慣養成固然需要“嚴”,但也要注意激發學生接受訓練的興趣,把“苦練”與“趣練”有機結合起來,青少年畢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時期,不能像成人般機械訓練,在訓練中強調“趣味”二字,增加其靈活性、游戲性,讓訓練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訓練。
總之,要認真地抓好養成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圈,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