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芳
一堂好的政治課,需要師生的互動來完成,能夠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天地里學習,保持師生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處于最活躍的狀態。我覺得非常重要,它是上好每節課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一格,綜合學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潛能。一堂好的政治課堂教學離不開案例的選取、問題的設置、學生的討論參與以及教師的教學功底。為此,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一、選取典型案例,引發學生思考
案例是實踐中發生的帶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個問題、一件工作、一個案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通過對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案例教學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它在突出教學的實踐特色、發揮教學的應用功能、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推動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上起到了日益顯著的作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離不開舉例,這就要求課堂舉例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緊扣當今社會的熱點、焦點,設計一個個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鮮活的、針對性較強的具體個案,引發學生參加分析、討論和表達等活動,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和鍛煉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創新的綜合能力。運用恰當事例,學生能達到知識和情感的內化。我在《事物是普遍聯系》教學中,選取了著名的“蝴蝶效應”事例。先設置情景,用多媒體顯示蝴蝶在花叢中自由飛舞和戰馬奔騰的戰場兩個場面后,出示故事內容:
美國科學家烙倫茲提出一個著名的“蝴蝶效應”: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
在西方有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丟失,本來是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它的長期效應卻是讓一個帝國或存或亡,這便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蝴蝶效應”。
讓學生深入情景,思考畫面與文字內容的關系。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初始條件的十分微波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事物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說明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沒有不依賴于周圍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因而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在輕松有趣的案例分析下,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學知識點。
二、創設問題情境,把握問題的切入點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問題情景,是上好、上活一節課的關鍵點。教師通過對問題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思維的自主性和探究問題過程的創造性。問題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問題的設計,而問題是否合理、科學的關鍵之處就是問點的選擇。問點的切入巧妙,會給學生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探究出知識的快感。
我在講述事物聯系的具體性、有條件性時,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幅大樹在流淚的畫面,后再打出“大樹的自述——從森林到城市的辛酸”文章。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點:(1)大樹為何要流淚?(2)生活在森林中的大樹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大樹的狀況如何?(3)大樹最終的結果會如何?(4)根據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結論?(5)請聯系現實,給你有什么啟示?通過這樣有情景、有梯度的問題設計下,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結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這些周圍事物是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失去這些周圍事物,該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在原理知識掌握的情況下,進一步地設置問點,讓學生聯系現實談啟示,可深化學生的行為要求,把知識化為行動,達到能力的提高。
三、引導主動參與,展開激烈討論
學生的能力是不能教的,只能在學習、實踐的活動中生成。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者協調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讓學生討論的方法各抒己見、自由爭論,可以使思維得到發展,認識得到升華,有利于全體學生參與,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被動地接受轉為主動地思考。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膽量,鍛煉學生的口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不盲從,把知識學真、學實、學活。新課講授完畢后的討論,還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掌握乃至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我在前面兩環節的教學中,就貫穿了學生針對材料進行討論,根據問點的設置,自己得出結論。再在學生得出結論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討論這樣的一個問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是否表明:世界上的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說明理由。學生討論激烈,在觀點比較模糊的基礎上,我及時加以點撥,學生得出了結論:前者表明任何事物都在聯系中存在和發展,沒有聯系就沒有世界,這是從普遍意義上說的,是泛指。就整個世界而言,聯系是絕對的、無條件地存在著的。但就具體事物而言,聯系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題中的后半句就是特指,因而是有條件的。總之,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在學生參與討論之下,一個難點迎刃而解,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四、注重凝練概況,升華思想情感
一堂課的總結要注重凝練,把握高度,使整節課如行云流水,臻于完善。立意高遠的總結或能使學生情感升華;或讓其回味無窮;或讓其聯想翩翩,或為下一節鋪墊。立意高遠的總結才具有感召力、生命力;才對政治課有一種“且聽下回分解”的欲望。
在《事物是普遍聯系》教學中我采取了這樣的結尾:學生先總結森林——人類社會——自然界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再作最后的提升:人類社會離不開自然界為它創造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森林、人類社會、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整個世界就是一個互相聯系的世界,我們既不能人為割裂,也不能人為地強加,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垃圾泛濫、沙漠漫延、臭氧減少、酸雨頻繁等一系列環境惡化都與人類無節制活動密切相關。人類得到了洪水、泥石流、無常的天氣、旱災、水災、癌癥疾病等的回報。我們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間的聯系,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為我們的生存留有一定的空間!
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從局部到整體,層層深入,上升到行為要求,使這節課的立意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