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合舫
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是“沒有退路”的選擇了。但是,無論是走出去投資和并購的大型國企,還是在國內市場初步形成規模、準備走出去拓展市場的制造業企業,必須要明白,國際商戰中,餡餅、陷阱只有一步之遙。
比如,當前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有看到盡頭,不少中資企業都看到了機會。它們希望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國外著名的品牌、銷售渠道和核心技術,或者在合適的時候,以很快速度走進某國市場。但這些美好的愿望在現實中,卻往往會遇到許多挫折。
這幾年,若干起看似便宜的海外并購案結局都不太順利,像南汽購買英國MG羅孚、TCL收購法國湯姆遜、上汽收購韓國雙龍,等等。看來,在海外并購中,決定成敗的不僅僅是收購的價格,還要在一些看不見的地方多下點功夫。
對于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來說,所謂的“陷阱”,就是指不了解目標國的情況。在企業并購中,最大的陷阱就是對并購方的真實狀況不了解,這樣,在并購價格上就可能無法反映并購對象的真實價值,在出價上當了“冤大頭”。另外,因為不了解,就可能帶來并購之后操作上的錯誤和儲備上的不足,甚至不但不能把并購企業的價值挖掘出來,反而會把自己拖入泥潭。
所以,要避免陷阱,在戰略上積極的同時,在戰術上、在并購的心態和策略上,一定抱著慎重的態度(戰略上積極,戰術上慎重)。對并購前期的調研分析,盡可能做得詳解,對并購以后可能遇到的風險準備,留出來比較大的冗余,避免把企業逼上不成功便成仁的無奈選擇上去。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所有犯的毛病,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原因,即脫離企業經營本身的規律,而是讓其他的因素占據了決策者的頭腦。所以,當企業希望走出去的時候,最根本的是從企業自身的經營實際出發,從行業的競爭狀況出發,來決定是否應該走出去,如何走出去。有了務實的態度,其他技術性的因素都可以在正確的心態下得到合理的解決。
當然,對于中國企業走國際并購時所犯的錯誤,從宏觀上也沒必要看得太嚴重,畢竟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學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如果沒有一批企業抱著試探的心態率先走出去,國際市場對于我們來說就永遠是陌生的彼岸。所以,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學到經驗和教訓。
從中國企業走海外并購整體的角度,還有兩點是需要共同考慮的,一是中國因素到底能給并購企業帶來哪些特殊的價值?二是如何發揮中國本土市場根據地對企業全球拓展的支撐和示范作用。
另外,國際政治關系中對中國崛起的防備,中國整體的國際品牌形象還處于比較落后、邊緣的地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國際化人才還比較缺乏、企業自身對整體國際市場的了解不夠,以及脫離企業經營目的的虛榮心等因素的作祟等,都是中國企業現在走國際并購時候的障礙。這些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際上對中國文化和企業認識的加深,以及中國各方面人才隊伍的壯大,企業經驗的積累等,相信總體上會越來越好。▲(作者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