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 孫美綠
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標志和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民族文化經過無數次風吹雨打洗滌后留下的痕跡,也是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構成基礎與重要標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情感與價值,守衛我們內心的家園,延續我們祖先的夢想,也是維護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獨立與主權,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論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從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實物的、靜態,的以空間為存在形式的文化遺產,主要有歷史文化建筑物、名勝古跡、陶制品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抽象的、動態的,以非空間的時間為存在形式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詞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各種有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展開,越來越被人們所逐漸認識、熟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與它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有密切的關系,自然它的分類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不同的工作需要、根據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分類的結果就會不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括為:
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2、傳統表演藝術;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技能。
在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共5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分了十個類別,分別是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中國根據自己國情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具體詳細的分類,這樣更有利于調查研究工作的開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分類辦法。
二、建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的必要性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具有必要性,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發展、政府職能、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等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性的需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己的特性,比如不可再生性、非物質性、活態性、多樣性、傳承性、依附性、地域性等等特征的存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特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在“人”,而不是“物”,更注重的是無形的技能、技術、知識的傳承,脫離了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也無法得以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如果從事民間傳統文化的藝人日益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譬如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的藏族史詩《格薩爾王》,隨著一批藏族老藝人的相繼辭世,以及后繼無人的狀況發生,已經到了人亡歌息的地步。
(二)國家綜合國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增強的需要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單純的經濟實力上,而且越來越轉向文化競爭力上面。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身也會帶動經濟的高速發展,它是經濟發展的持久推動力。文化競爭力高,就意味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國內文化市場的繁榮、民族文化的充分發揚,整個中華民族根基的雄厚和實力的強大。
(三)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講求使人口、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和諧社會,所以我們不僅要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有我們發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優秀文化競爭力,才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凝聚力,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會真正實現。因此,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人與自然環境、社會資源的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保護好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到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高度發展、政治的安定統一、社會的繁榮向上,更包括文化的欣欣向榮。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絕不可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舞臺地位。
三、景寧畬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一)景寧畬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
1、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個)
畬族民歌、畬族三月三
2、景寧畬族自治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3、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民歌》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4、畬族三月三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5、第一批、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
畬族民歌、畬族祭祀儀式、畬族三月三、畬族婚俗、畬族彩帶編織技藝、菇民戲、問凳
6、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個)
畬族民歌、畬族祭祀儀式、畬族三月三、畬族婚俗、畬族彩帶編織技藝、香菇砍花法技藝、惠明茶手工技藝、畬族服飾、菇民戲、操石磉、問凳
7、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個)
畬語、馬天仙傳說、畬族頭飾制作技藝、黑木耳栽培、大漈罐制作技藝、菇民習俗、搶豬節、趕野豬、畬醫畬藥
8、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個)
傳師學師、做功德、金田魚燈、畬族民歌、漢族民歌、菇民戲、木偶戲、大漈罐、畬族彩帶編織技藝、畬族服飾、畬族三月三、畬族婚俗、惠明茶手工技藝、香菇手工技藝、操石磉、問凳、湯夫人傳說
9、第二批景寧畬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個)
畬語、馬天仙傳說、畬族古老歌、打鹽霸、香菇山風俗傳說、陳坦的傳說、木郎系列笑話、放排歌、湯夫人歌、菇歌、板龍、舞獅、炭布龍、煉火、畬族拔傷、門頭鼓詞、鬧旱船、花鼓戲、銀飾制作技藝、畬族頭飾制作技藝、畬族紡織制作技藝、綜編制作技藝、黑木耳制作技藝、民間根雕、剪紙、刺繡、趕野豬、畬族棍、菇民習俗、畬醫畬藥、搶豬節、吊九樓、迎神(馬天仙信仰)、迎神(何八公信仰)
(二)景寧畬族自治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1、傳師學師
鄭坑鄉塘丘村
2、做功德
鶴溪鎮東弄村
3、畬族民歌
縣文化館、浙江畬族民間藝術團、縣民族中學、鶴溪鎮民族小學
4、漢族民歌
縣文化館、縣城北中學
5、菇民戲
縣文化館、英川鎮菇民戲民間劇團
6、畬族彩帶
藍延蘭畬族手工藝工作室、縣民族中學
7、畬族服飾
縣鳳凰民族服飾加工廠、縣民族包設計制作中心
8、畬族三月三
縣文化館、浙江畬族民間藝術團
9、畬族婚俗
縣文化館、浙江畬族民間藝術團、鶴溪鎮周湖村、澄照鄉金丘村、鶴溪鎮雙后降村
10、操石磉
縣體育中心、縣民族中學、大均鄉中心小學、鶴溪鎮民族小學
11、問凳
縣體育中心、縣民族中學
(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
藍陳啟、劉德康、藍余根、蘭進平、雷馱仁、雷石連
四、構建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
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效保護機制的構建,要在明確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和方針的基礎上,全面調動政府、專家學者、企業以及民眾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共同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建立和健全一系列保障機制,來維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揚光大,從而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
(一)政府主導機制
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導作用就在于政府作為國家權力機構,不僅可以從物力財力上給與資助,而且還可以在人力上給與大力支援,離開政府的主導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無法正常有序地順利開展下去。
(二)專家學者指導機制
專家學者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專業知識背景,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專家學者的指導地位,所謂的“智囊團”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提供富有理論性的意見、建議。在保護過程中,需要學者研究如何指導村民更好地保護自身所擁有的文化遺產,培育主動保護意識,特別是在轉型化社會中,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諸多傳統文化不再重視,反而對西方的“洋節日”、“洋快餐”等外來文化一味熱捧,要改變這種現狀,單靠政府的命令性政策是無法湊效的,需要專家學者的指導,需要專家學者的教育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和良性發展。
(三)企業投資合作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需要大量財力物力的支援,這樣會給當地政府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而且政府財政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保護工作的經費要求,故而就需要企業的介入,來彌補在財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
(四)民眾參與機制
民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具有文化傳承者作用的當地村民;一是由文化愛好者、文化專家等組成的民間社團組織。當地村民是傳統文化的主體,所謂的民俗旅游開發其實是對當地人所擁有的民俗文化的利用和保護,文化主體的參與就顯得無比重要。從實質來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不完全是政府和市場的操縱,民眾也同樣在其中發揮了自己的能動性,畢竟他們是民俗文化的承載者,他們最清楚什么是本民族最有價值的內容。
(五)建立畬族原生態文化保護區機制
建立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原生態文化保護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綜合載體,不僅是景寧縣民族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重中之重。建設好景寧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是推動非物質文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是傳播、繼承、創新、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措施,是增進民族團結,建設小康畬鄉、平安畬鄉、文化畬鄉、生態畬鄉、活力畬鄉和展示魅力畬鄉的客觀要求。
1、保護區保護范圍
(1)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原生態文化保護區保護范圍:以鶴溪鎮敕木山周邊為核心保護區。鶴溪鎮、東坑鎮、英川鎮、澄照鄉、大漈鄉、鄭坑鄉、大均鄉、梧桐鄉、標溪鄉、雁溪鄉、景南鄉、外舍管理區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2)景寧畬族自治縣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的總面積:總面積為1056.75平方公里,其中鶴溪鎮92平方公里、東坑鎮 183.75平方公里、鄭坑鄉 39平方公里、外舍管理區187.5平方公里、澄照鄉76.75平方公里、英川鎮120.5平方公里、標溪鄉47.75平方公里、大漈鄉59.25平方公里、景南鄉98平方公里、雁溪鄉54.5平方公里、大均鄉97.75平方公里。保留鮮明畬族特色的村落百余個,人口112810人。
2、保護對象
珍貴、瀕危的具有歷史性、藝術性、科學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和語言文字,傳統戲劇、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傳統禮儀、節日、慶典和體育活動等及與上述各項相關的代表性原始資料、實物和場所,其他需要保護的特殊對象。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研究在一定的時期內是一個意義重大而又嶄新的課題,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對構建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進行了理論研究,在各位導師的理論指導下和同學的熱情幫助下,對此有一定的開拓性理論探索。
參考文獻:
[1]劉紅嬰,王健民著.世界遺產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鄭玉散,鄭易生主編.自然文化遺產管理:中外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馮驥才主編.守望民間: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 (英)邁拉,沙克利著.張曉萍、何昌邑等譯.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遺產管理案例分析:Case Studies From [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2).
[5]劉軍.文身——亟待保存和研究的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6]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M],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41頁.
(作者單位: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