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充當“把關人”的角色,把持著信息和輿論流動的“窗口”。把關人在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制和對信息的壟斷,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關系,是對“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的解構和顛覆。網絡使傳播過程中的傳受雙方變得更加自由和平等,在網上人們有了更多自主發表言論的權利和機會,個人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現。盡管同其他媒體一樣,網絡也有一套言論審核制度,但是,從公布的管理條例來看,其言論尺度定得相當寬松。只要不違反憲法,不詆毀國家領導人,不泄露國家機密,不違反民族政策,不是色情信息,其他任何信息都可以上貼發表。
網絡媒體具有相對廣闊的公共輿論空間,這主要是由網絡輿論的特點決定的:
一、網絡輿論主體具有匿名性
網民在網上發表意見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中的論壇,即BBS,這些意見的主體并非實名,而是用自己的注冊名,這僅僅是一個符號而已。匿名使得網民可以掙脫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束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給予了傳播者充分的安全感,也給了言論充分寬泛的表達空間。
二、網絡輿論客體具有公共性和一定的爭議性
網絡輿論和其他輿論一樣,是一種集合意識,一個人發表的意見,僅僅是意見而已,多數人發表意見才構成輿論。沒有一定人數“量”,輿論就無法成為一種集合意識。輿論是以洶涌起伏狀態即輿論波的形態由輿論中心向外擴展的,是民心波動的再現,而民心波動則由經濟利益、道德原則等引發。因此,只有那些與人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公共話題,如社會貧富差距、社會教育、社會公正等,才會引起大家的共同興趣。這樣的話題出現以后,在網絡上參與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同時,這些公眾關心的公共性話題往往又是帶有一定爭議性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群體的分化,多種價值觀在社會并存,各個群體出于自身情況和利益的考慮,對于公共的
社會問題必然會有意見的分歧。尤其是對焦點和熱點的社會問題,在網絡上的討論和爭議尤為熱烈。
三、網絡輿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
在網絡中,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可以自由表達,再加上網絡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點,使得網絡輿論的內容異常豐富。同時,傳統媒介中,報紙會受到版面的空間限制,廣播和電視則會受到時段的制約,而惟有網絡輿論能將意見保存而打破時間界限,因其容量巨大而克服空間的約束,呈現出極大的包容性。根據“沉默的螺旋”原理,傳統輿論主體面對社會事件發表看法時,由于各種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默”,而網絡輿論主體就不必擔憂這些,他們會大膽地吐露自己的心聲,從而使得網絡輿論內容呈現出豐富性與
真實性。
四、網絡輿論形成的原生態
網絡輿論形成的動力來自網民自己對日常生活的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輿論產生的最初階段幾乎是一種自發狀態。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傳播信息要受到黨和國家一定的控制,具有相應的審查和控制的制度和方式,因而是以自覺輿論為主。而網絡媒體的特點使得傳播者和受傳者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網絡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表意見和觀點。由于互聯網信息的海量,要對網絡發布或傳輸的信息完全進行監控是不可能的,同時又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所以網絡輿論上的自發輿論多于自覺輿論。
可以說,網絡輿論的形成及其強度的提高,是和互聯網的發展,包括網民數量增長、網站功能擴展成正比的。2006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發布的第18次互聯網報告顯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國網民總人數為1.23億,增加200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9.4%;網民平均每周上網16.5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小時,增幅為17.9%;網民中選擇“瀏覽新聞”這一網絡功能的比例最大,占到66.3%。可見,網絡媒體在公眾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其構建的公共輿論空間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
(作者簡介: 童曼絲(1988.7—)女,漢族,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6級播音主持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