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的“微軟陳自瑤”事件以來,“人肉搜索”四個字正式登上了“網絡中國”的歷史大舞臺,尤其是在最近的這幾年里,“人肉搜索”更是愈演愈烈,風靡程度絲毫不減當年。2006年的“女子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2007年的“錢軍打人事件”、“華南虎事件”,2008年更是堪稱“人肉搜索年”,網友們樂此不疲,各個人物、事件,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整一個2008年鬧得轟轟烈烈的,好不精彩。年初是“網絡暴力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然后有“保羅國際”的“天價理發事件”,緊接著是汶川大地震期間的“Die豹”和“遼寧女”事件,到年末還有“桂雪玉道歉事件”及“李銘佳侮辱周總理事件”。這些“人肉搜索”的典型案例,無一不是在網絡上瘋狂地叫囂著走過,然而留給人們的,除了那些嬉笑怒罵的文字、符號與圖片,還應當有更為深刻的警醒與反思。
在“人肉搜索”繼續著它勢不可擋的超年齡、超身份、超地域、超時間的地毯式搜尋時,從網絡到報刊到電視也幾乎同時進行著一場大范圍的思考與辯論,其對象自然是這引起軒然大波的“罪魁禍首”——“人肉搜索”。誰也不能一錘定音式地表示“人肉搜索”之是與非,它雖有諸多不合適之處,但也自有它存在的價值。
“人肉搜索”從它所反映的最表面化的信息,即網絡上公布的事件當事人各方面的資料來看,且不說網民們公開資料的本身及其目的,光論網民未經同意私自公開他人資料這一行為本身,便構成了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事實上,在網絡化時代,由于網絡媒介的強勢、網民數量的劇增、網絡信息的過于公開導致的公民隱私權得不到保障這一狀況,由來已久且不得紓解,而“人肉搜索”無疑使該問題愈加趨于白熱化。
一、“人肉搜索”及網絡化時代的言論自由
“人肉搜索”是“人肉搜索引擎”的簡稱,顧名思義,是一種類似于電腦搜索引擎的信息搜索機制。根據百度百科對其的定義:人肉搜索,就是指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體驗。
“人肉搜索”不同于Baidu、Google等利用機器自動化收集網絡信息的電腦搜索引擎,而是單純通過人工參與來獲取各種信息答案。換句話說,就是經由他人之手來搜索自己利用機器搜索引擎所搜索不到的東西。“人肉搜索”最早源于貓撲網,從貓撲論壇上的搜索流程可以知道,“人肉搜索”一般是有人發帖提出問題,然后其他人在看到帖子后,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問題的相關信息并力求準確,再以跟帖的形式發出來,然后提出問題的人可以綜合所有的回答并加以篩選,最后鎖定所需要的正確信息。
從廣義上來看,“百度知道”、“QQ問問”、“新浪愛問”、“雅虎知識人”等問答社區都可以算做是“人肉搜索”的范圍之內。而狹義的“人肉搜索”一般是指在廣大網民集中的網絡社區,網民自發參與追查某一人物、事件的背景資料及相關信息,并對該事情或者任務關聯的真相與隱私進行查證,最后將其公布在網上的一種機制。這便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人肉搜索”。
而“人肉搜索”得以鋪天蓋地席卷每個角落,則得益于廣大網民的響應和參與?;ヂ摼W的廣泛性與隱蔽性使網民免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與約束,從而自由地發表意見和進行交流。就如曾廣泛流傳的一幅漫畫所說的:“在網上,誰也不知道你是一只狗?!倍@種自由,在“人肉搜索”上,首先則表現為人們在網上任意張貼他人資料、公布他人信息,而無需顧忌被人知曉或遭人報復;其次,針對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件,網民們往往極容易基于個人情感對其大加指責或抨擊,甚至變為大規模的網上“通緝”或者“追殺”。然而這些建立在虛擬基礎上的言辭與“行為”帶著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并不理智,且偏于只言半語,不能全面掌握事實真相。所以,這種網絡的言論自由經常會劍走偏鋒,轉而演化成無營養的口水批斗甚至網絡暴力。
二、隱私權的保護與網絡的開放性
1890年,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D·沃倫及路易斯·D·布蘭戴斯在《哈佛法學評論》發表了《論隱私權》一文,首次提出“隱私權”這一概念。此后,隨著學術界對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權利的承認與認可,以及對隱私權研究的發展與深入,隱私權在立法和司法的實踐中亦逐步得到規范與保護。隱私權最初僅限于民法上侵權行為法的一個概念,隨著公民自我意識的日漸強勢,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被大多數國家明確納入憲法體系,甚至以單獨的法律法規形式出臺,使之得到立法上的保障。此外,英美法系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也通過判例、法官解釋等為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提供依據,而大陸法系的國家則更傾向于用肖像權、名譽權、一般人格權等概念來代替隱私權的適用。
二十世紀以來,國際上對隱私權的重視也在各種條約、公約中逐漸體現出來,《歐洲人權公約》、《美洲人權公約》等區域性條約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性人權文件均對隱私權有不同程度的保護?!妒澜缛藱嘈浴返?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薄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第17條又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p>
我國對隱私權的研究起步較晚,現行法律中對隱私權尚無明文規定,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中借由人格尊嚴、肖像權、名譽權等零散的形式對隱私權間接地予以保護。而我國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締約國,同時又是《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加入國,這三項國際公約無疑成為我國隱私權保護中較高層次上的法律依據,但當前國際社會上國際法的地位使之不能具有在各國普遍適用的效力,也使我國公民的隱私權在立法依據上就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立法的缺失,隱私權觀念的淡薄,使我國隱私權的保護進程步履維艱。而較之一般的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環境,在互聯網時代,由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導致的糾紛及其他一系列問題更為凸顯,也更為棘手。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對侵犯公民隱私權行為的規制與隱私權的保護顯得尤為困難?;ヂ摼W的發展使網絡的開放性成為必然。而這種開放性在方便了包括公民私人信息在內的各種信息的匯集的同時,也為私人信息的搜索、儲存和傳播提供了便利。從這個層面來看,網絡在使網民得以搜集他人信息的同時,也使網民個人的信息被他人窺視無遺。網絡的開放性帶來的網民對信息的無限止的需求,往往過分追求信息的開放,而忽略其中涉及的公民隱私的保護。
三、當公民隱私權遭遇“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對公民隱私的侵犯較之一般意義上的網絡隱私權不盡相同,確切說來,“人肉搜索”作為一種信息搜索機制,由于其通常針對某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并致力于人物事件背景的深層挖掘及與事實真相的最大程度的貼近,這就使其需要更為詳盡的私人性質的資料,從而使公民隱私完全曝光于網絡公眾面前。
從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工作單位到電話號碼、電子郵箱、QQ、MSN,從個人愛好、學習、生活經歷到家庭成員、朋友同事的關系與資料,無論巨細,只要與“人肉搜索”的對象稍有關聯,都逃不脫網友撒下的“恢恢天網”,遭到公布。公民能稱的上隱私的信息,所謂極致,亦不過如此。
“人肉搜索”雖大多是網友出于正義心理或懲惡揚善的目的而發起,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肉搜索”之所以會被稱為最恐怖的社會搜索,就在于其過于主觀性。網民出于主觀思想發起“人肉搜索”,對象正確時,可以揭露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并使其引起社會的重視;而一旦對象錯誤,不僅公民隱私遭到侵犯,由于隱私的公開,更給受害人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與困擾,甚至引發暴力事件。
目前的“人肉搜索”雖然聲勢浩大,但依舊處于無序狀態,沒有正確的引導與規范。當公民隱私權遭遇“人肉搜索引擎”,個人權利遭到侵害時,由于權利侵害人的廣泛性與不確定性,受害人一方的損害往往得不到賠償,權利得不到有效救濟。如此一來,就造成了雙方地位的極度不對等,而導致了后果的愈加不平衡:公民隱私無端遭受侵犯,提起訴訟卻不能明確被告人;而同時,參與“人肉搜索”的網站、網民無需負實質性的責任,其言論、行為亦無法加以具體的限制。
四、對“人肉搜索”中隱私權保護的前瞻
隱私權是公民最基本的一項具體人格權,也是網絡化時代網民最重要的一項權利,必須得到尊重與保護。而互聯網的特性也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公開化與網絡交流的開放性,公民隱私的范圍總是相對的、有限的,并非所有個人信息的公開都必須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與授權?!叭巳馑阉饕妗弊鳛榛ヂ摼W環境下的一個極具特色的產物,我們不能限制其發展,只能予以適當程度的規制,對于“人肉搜索”所涉及的公民隱私權的侵犯,除了內部道德壓力,更應當注重外部控制,從法律層面以強制力加以約束。
相對于我國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在對互聯網有關的立法上嚴重滯后,而在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更是缺失。在已頒行的各種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中,只有1997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十八條有所規定:“不得在網絡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惫娦枰粋€自由的開放的互聯網世界,同時更期待一個綠色的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只有完善公民互聯網行為的立法,規范網民的網絡行為,純潔互聯網環境,才能杜絕惡意的“人肉搜索”行為,使“人肉搜索”更加趨向積極功能發展。此外,加快對公民隱私權的立法保護進度,制定專門的公民隱私權保護法,這是公民隱私不受侵犯最根本的途徑。
(作者簡介:周紅梅(1977.10—),女,福建泉州黎明職業大學經濟貿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