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華 吳超群
執行難問題一直是民事執行過程中的毒瘤,生效法律文書不能得到有效執行,一方面損害了生效法律文書債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危害到法律本身的嚴肅性。造成執行難的原因有執行立法上的不足,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我國司法本身執行機構以及措施的不完善。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借鑒國外民事執行立法及實踐,2007年我國修改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增加了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執行解釋》)對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做出了更加完善的規定,被執行人財產報告作為一項新制度將會在執行工作中產生廣泛影響。
一、我國關于民事執行中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立法
《民事訴訟法(2007年修正)》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
1、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概念,被執行人財產報告義務是指為了防止民事執行中敗訴當事人逃避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保障實現債權人的債權,讓被執行人主動報告自身財產狀況的義務。通過了解被執行人財產狀況,防止被執行人隱匿轉移財產給申請執行人帶來損失。我國首次引入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是2007年《民事訴訟法》修訂新增加的,根據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這條規定包含了被執行人財產報告義務發起的前提是在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情形下;其次規定了被執行人報告財產情況的大致內容;最后對被執行人拒絕或虛假報告財產義務的,規定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未具體明確發起財產報告的方式;被執行人應報告的財產具體范圍;被執行人履行完財產報告義務的后果等。
2、為了更加規范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在實踐中有效實行,最高人民法院的執行解釋,于 2009年1月1日生效。其中司法解釋第三十一條補充了發起財產報告程序的主體,規定由人民法院發出報告財產令:“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責令被執行人報告財產情況的,應當向其發出報告財產令。報告財產令中應當寫明報告財產的范圍、報告財產的期間、拒絕報告或虛假報告的法律后果等內容。”第三十二條補充規定了被執行人應報告財產的范圍,根據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執行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應當書面報告下列財產情況:(一)收入、銀行存款、現金、有價證券;(二)土地使用權、房屋等不動產;(三)交通運輸工具、機器設備、產品、原材料等動產;(四)債權、股權、投資權益、基金、知識產權等財產性權利;(五)其他應當報告的財產。”同時第三十二條第三款對被執行人在報告財產期間履行全部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報告程序。解釋第三十四條規定了申請執行人查詢財產報告內容的權利和保密的義務,“對被執行人報告的財產情況,申請執行人請求查詢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申請執行人對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應當保密”。解釋第三十五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報告財產的依申請或依職權的調查權,“對被執行人的財產報告情況,執行法院可以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或依職權調查核實”。
二、 國外關于民事執行中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規定
(一)對韓國財產明示制度的簡介。韓國與我國相類似的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被稱為財產明示制度。韓國為了解決執行難問題,在1990年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就導入了財產明示制度和不履行債務者名簿制度。不過,由于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其運作效果不怎么理想。在2002年頒布單獨的《民事執行法》中,韓國繼續保留了該制度,但為了保證該制度的實效性,《民事執行法》導入或完善了相關的配套制度,比如執行根據的擴張措施、拘留制度、財產照會制度等。韓國的財產明示制度規定的比較完善。 1、從發起財產明示制度上看,須由有權申請強制執行的債權人以書面方式提起,申請執行人應當提交具有執行力的文本正本和開始執行程序必要的文書;2、提起財產明示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如必須存在以金錢支付為目的的執行根據為基礎;3、韓國的財產明示制度設置有較為完善的配套措施,如韓國《民事執行法》引入了拘留制度。根據該制度,債務人不出席明示日期、不提出財產目錄、或者拒絕宣誓,法院可以做出處以20日以內的拘留處罰的決定。①
(二)加拿大民事執行財產報告制度的規定。加拿大有關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具體規定。加拿大大多數省規定,在債權人獲得勝訴判決以后,就可以從執行的角度詢問債務人有哪些財產可供執行,債務人必須如實回答詢問。如在安大略省,債務人接到詢問通知后必須到場并宣誓,回答有關其財產狀況的詢問,如果債務人不到場接受詢問,債權人可請求法院強迫其到場;如果債務人仍拒絕到場,法官可以債務人藐視法庭為由命令監禁債務人,從法律上迫使其到場,并回答其財產狀況的詢問。此外,債權人還可以通過法院傳喚債務人的方式來了解債務人的財產狀況,當出現債務人故意躲避逃避債務情況時,加拿大的一些機構,如電話公司、信用管理部門、公共圖書館等信息機構都可以為債權人提供查詢服務。②
三、被告人財產報告義務在我國實踐情況及分析
(一)我國目前少數法院系統適用民事執行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實踐
根據最新的法院報告顯示,浙江省金華中級人民法院2008年4月份起有選擇性地向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發出報告財產令,要求被執行人在收到報告財產后三個工作日內履行報告義務。截至2008年7月底,先后向716件未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發出了報告財產令873份,其中,有415名被執行人收到報告財產令后,主動履行了財產報告義務;有372份報告財產令因被執行人下落不明或躲避執行而無法送達;有86名被執行人因在財產報告期間履行債務或拒絕報告而未申報財產。金華中級人民法院所做的調查還詳細分析了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效果,同時也指出了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法官對被執行人財產制度的認識尚不到位;2、報告財產文書形式和內容尚未統一規范;3、責令報告財產文書的送達方式不一;4、對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處罰難。山東省四方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統首次啟動對被執行人報告財產和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接到《報告財產令》5日內,必須向法院報告當前及過去1年內的財產情況,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將被罰款或者拘留,最高可以對單位罰款30萬元。通過限制出境以及罰款制度,能更有力地保障和督促被執行人履行財產報告義務。③
(二)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法條評價
1、我國《民事訴訟法》經過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進行了該法頒布以來的第一次修改,首次在民事執行中引入被告人財產報告制度,對解決執行難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借鑒其他國家關于財產報告明示制度的規定,制定出了執行程序新的司法解釋。在對首次引入的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進行了比較完善的規定。這次司法解釋從法條第三十一條至三十五條對被執行人財產報告的整個程序從啟動到特殊情況的處理,以及終結情形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在2007年的民訴法修訂中規定了被執行人不履行財產報告義務的法律責任,例如規定了限制被執行人出境的制度、對被執行人罰款制度。而2008年的司法解釋對此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操作規定,如第三十七、三十八條“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被執行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對其法定代理人限制出境。”第三十九條“執行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申請執行人的申請,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信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公布”。通過有些法院的實踐情況看,這些約束機制能起到威懾被執行人的作用。不過,由于我國在民事執行方面存在的一些歷史問題,如我國執行機構的不健全、執行人員本身素質有待提高,加之民事執行本身又是一項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社會整個體制的配合,而我國在信用體制方面、與其他單位協助執行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造成了限制出境措施以及罰款措施在實踐中執行起來受到了阻礙。要使法律上應然規定成為社會中實然的法,離不開與之相關的執行體制改革。
2、執行解釋第三十一條補充規定了由人民法院作為啟動財產報告程序的主體,由人民法院向被執行人發出財產報告令。民事執行法律關系是由民事訴訟法調整的,在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人民法院等主體中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中人民法院作為執行權的主體,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執行權有不同于審判權的特點,它是在生效法律文書為前提的情況下執行的,根據既判力理論為了有效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利益,維護法院裁判的嚴肅性。因此它要求人民法院執行的主動性,采取不同于審判權的一些方式由人民法院承擔啟動財產報告財產的主體,有利于督促執行程序有效運行,增強財產報告令的威懾力。但整個執行程序的啟動是由申請執行人申請開始的,在被執行人不履行確定義務的情形下,法院不會主動啟動執行程序,從而導致執行程序的啟動者與被執行人財產報告的啟動者不同一的情況。而通過讓申請執行人在執行程序中適當承擔舉證責任,可以更加有利于查清被執行人財產狀況,如由申請執行人提供執行依據的合法性、被執行人主體適格狀況以及被執行人財產狀況等。④根據《民事訴訟法(2007修正)》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不過目前關于財產報告令應采取什么法律形式還未得到一致的認可,大多數法院傾向于使用裁定的形式向被執行人送達財產報告令,其法律依據是《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此外,也有一些法院采用申報財產通知書等形式。財產報告令在形式和內容上的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產報告制度的嚴肅性。其次執行解釋對財產報告的送達方式以及被執行人收到財產報告令后報告財產的具體期間也未做規定,可能會對這一程序的良好運轉帶來負面影響。被執行人財產報告作為一項義務要在執行工作中廣泛推進將會是逐步的,無可否認的是我國在推進解決執行難問題方面已經在立法以及實踐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執行難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不是通過引進國外的制度就能完全解決的,而是需要根據本身國情扎實進行。
注釋:
①陶建國.韓國民事保障制度研究.比較民事訴訟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②嚴軍興,管曉峰主編.中外民事強制執行制度比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③馮運才.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實踐與完善. [J]審判文化,2008(4).
④黃永春.論執行難的成因及破解[J].法治研究,2008(11).
(作者簡介:唐麗華(1984—),廣西桂林人,武漢大學訴訟法學研究生。吳超群(1987—),內蒙赤峰人,武漢大學訴訟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