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微支付”處理公司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微支付能否卷土重來?
“微支付”(Micro Transaction)來了,那些人氣頗旺卻還沒怎么賺到錢的新型網站們,那些曾經風光但眼下面臨廣告銳減局面的傳統媒體們,都在為此興奮不已。
“微支付”是指在互聯網上銷售廉價商品或服務。它的特點在于交易額度小,讓你不假思索隨手花出,同時自身的交易量大,頗有薄利多銷的意味。不久前,Facebook站內支付系統正式亮相——你可以通過微支付系統在Facebook網站內兌換“信用幣”,并用它來提高自己的“威望等級”或購買虛擬禮物。這一類似騰訊Q幣的業務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有助于這家快速成長的社交網站實現盈利,同時減少對廣告的依賴。
另一類同樣希望擺脫廣告銳減窘境的傳統媒體也對微支付寄予厚望。今年5月,新聞集團宣布計劃于今年秋季推出針對《華爾街日報》網站個別文章和高級訂閱內容的微支付服務。盡管收費的金額尚未確定,但全年訂閱不會超過100美元。這一變革被同行《金融時報》稱作“新聞業競相尋找更好在線商業模式的里程碑之舉”。
此前,《時代》雜志前主編沃爾特·艾薩克森撰文指出,“我們需要某種像數字硬幣或快易通(E-ZPass)數字錢包那樣的東西”,通過建立“一種界面極為簡單的‘一鍵式支付系統,讓讀者產生購買報紙的沖動”。
當然,對于微支付的前景也不乏一些質疑者:早已習慣享用免費大餐的網民們可能并不愿意付出哪怕微不足道的花銷,目前互聯網上新聞早已泛濫,會有多少新聞讓你心甘情愿掏錢一讀?況且,又有誰會愿意繁瑣地注冊多家網站并為它們一一付費?
其實,微支付并不是一個新詞,早在上世紀90年代,FirstVirtual、CyberCash和DigiCash等公司都曾嘗試過為互聯網小額大批量交易提供便利,但均以失敗告終;本世紀初,BitPass和Peppercoin再次進行了嘗試,也始終未見其發展壯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情況正在目前的環境下有所改變,至少,微支付重新為互聯網打開一扇機會大門,而用戶也正在不斷發現虛擬世界在娛樂休閑與社交互動等方面提供的真正價值。
可以說,這一次微支付有備而來。因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開始習慣付費下載或購買虛擬服務。雖然他們可能很少會為咨詢類、新聞類產品掏錢,但他們卻從不吝于為網絡游戲以及其他網絡休閑娛樂服務埋單。例如,Facebook上的寵物社區推銷單價1美元數字飾品的生意廣受粉絲追捧;蘋果已在iTunes上售出逾60億首單價為1美元的歌曲,Skype依靠廉價的網絡電話業務,去年有5,5億美元入賬;騰訊推出的各種QQ虛擬增值服務2008年創收7.19億美元;在備受用戶歡迎的網游服務上,這樣的“微支付”成功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不久前美國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tytics也表達了對微支付前景的樂觀看法,他們在發布的一份虛擬世界戰略服務研究報告中預測:在2009-2015年期間,全球社交虛擬世界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3%,虛擬世界的總收入中約有86%的份額來自于微交易。其中,微交易的收入規模將從2008年的剛過1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73億美元。
事實上,網站提供的服務內容本身是否吸引消費者,才是微支付能否茁壯成長的關鍵所在。你也許不會對幾美分一條的明星花邊新聞感興趣,但如果同樣的價格,卻換作《經濟危機下,巴菲特獨家專版傳授投資秘籍》的新聞呢?你還會緊捂住自己的口袋不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