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孟
“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在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工夫?!贝嗽捝羁痰亟沂玖怂枷胝喂ぷ鞯囊幝?,也為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指明了方向。但是,學校德育內容豐富,頭緒繁多,工作細碎,形式多樣,如何增強學校德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從而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據此我們構建了“網絡健全化,內容系列化,途徑多樣化,制度規范化”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并作了一些探索與實踐。
一、構建四位一體運行網絡,增強德育的整體效益
(一)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網絡:學校要樹立全員育人的意識,搞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校長、書記責任落實到段到班,主管德育工作;嚴格選拔班主任,注重提高班主任的自身文化涵養和師德修養;各科任老師分配到班,協助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建立領導、黨員教師與困難生聯系制度,切實做好幫困工作。充分發揮全員育人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分工明確,各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形成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學生自我教育網絡:學生干部是學生集體的核心,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骨干。對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我們認為一要“授權”,即用其所長,明確其職責任務,使學生干部自我管理行之有據,驗之有規,改善以往放任自流現象。二要“放手”,即讓學生干部主持班(團)會,參與學校管理等,培養其管理業務能力。三是“指導”,即對學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協調,及時加以指導。
(三)社區教育網絡:落實“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指示,爭取各部門和社會力量支持,依法整治學校周邊環境,規范對文化市場的管理;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發動社區方方面面的力量,配合學校開展德育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四)家庭教育網絡:與家長簽訂《教師向家長、學生承諾書》和《家長配合學校工作協定書》,申明誠意,尋求支持;建立家長接待日和發放《家長意見反饋表》,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傾聽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舉辦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理論,推廣優秀家長家庭教育經驗——通過這些途徑規范家庭教育要求,增進學校與家庭的相互了解,達到互相支持、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
學生、學校、家庭、社會構成了構建“四位一體”德育運行網絡,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目標一致、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為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大環境,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構建科學有序體系,確保德育目標落實
(一)內容序列化:為了適應學生的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確立了七年級以“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八年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成長期教育”,九年級以“理想教育為主線、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發展期教育”。同一教育內容分層遞進,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形成愛他人、愛學校、愛祖國等不同層次教育。使德育工作做到不同年級有不同重點,不同階段有不同內容,縱向銜接,依次遞進,逐層提高。
(二)活動系列化:確立全年德育活動序列,建立一日、一周、一月、一學期的德育工作計劃系統,形成一個固定的、制度化的活動體系。一學年德育內容系列安排如下:
8月:國防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新生軍訓,制度培訓)
9月:尊師教育、法制教育(征文比賽,法制講座,知識競賽)
10月:愛國主義教育(“祖國頌”歌詠比賽,圖片影片觀展)
11月:生理、心理知識教育(體育運動會,講座,秋游)
12月:藝術教育(藝術節)
1月:理想教育(主題班會評比)
2月:社會實踐(送溫暖、服務社區公益活動)
3月:常規教育(學雷鋒,讀書節)
4月:革命傳統教育(社會實踐,春游)
5月:科技教育(參觀,科技節)
6月:團隊知識教育(慶?!傲弧?,入團儀式)
7月:社會實踐(夏令營活動)
學校圍繞德育目標,逐周設計主題,以系列德育內容教育人,既使德育內容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使學生感到教育內容常新,增強教育效果。
三、探索規律,構建德育途徑多樣化的格局
(一)整體德育:學校德育工作不但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而且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結合德育滲透要求和師德垂范效應,發揮德育整體功能。
1.營造校園德育環境:把德育與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把德育因素滲透到學校每一角落,學校要著重抓好“一課兩會”(思想政治課、晨會、班會),落實“四個一”(建好電視臺、廣播站,成立文學社,出版校刊校報),開展“三項評比”(行為規范每周一評,文明班級每月一評,優秀學生每學期一評),上好“兩課”(國情教育,法制教育),精心組織每一項活動,定期舉辦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讀書節等。對行為規范從最平凡、最瑣碎的小事抓起,使學生做到“五不”(不遲到早退,不損壞公物,不打架,不進電子游戲室,不吸煙參賭)和“五無”(無污言穢語,無亂拋果殼,無隨地吐痰,無損人利己,無違法亂紀)。通過創設整潔、美觀、和諧的校園環境和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生活,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2.教材感染:學校是德育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教育因素,藝術性地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維性結合起來,通過教師有感情的講解去感染、激勵學生,使德育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每學年組織各學科教師開展“教書育人”教研活動,舉行“德育滲透教案評比”和“德育論文評比”等活動,研究提高教書育人效果的方法途徑。
3.師德垂范:“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在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同時,著重引導教師樹立熱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的觀念,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胺惨髮W生做到的,教師率先做到”成為教師共識,要求教師從語言到日常行為都必須為人師表,做到在集會時也像學生一樣列隊站立,嚴肅認真;在校內講普通話,使用文明語言等,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語言美、行為美的教育,從而形成了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良好風氣。
(二)開放德育:學校要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校外教育活動作為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德育基地、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問”(向老一輩問家鄉的昔日情況)、“看”(看家鄉的變化)、“拍”(拍家鄉的新面貌)、“畫”(畫家鄉的美景)、“寫”(寫家鄉的新人新事)、“說”(說改革開放后家鄉取得的新成就)“六個一”活動,激發學生愛鄉、愛國熱情;開辟校園勞動基地,與農場、養殖場、企業掛鉤,組織學生參觀勞動,培養學生勤勞儉樸的品質;開展軍事訓練、遠足活動、冬季長跑,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赴戒毒所、交警隊參觀,聽講座,參與交通管理,樹立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參觀百鳥園、科技展覽館,開展小制作、小論文、小發明競賽,增進學生愛科學的感情;組建社區志愿服務隊,開展“手拉手,獻愛心”等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同時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充分利用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等場所。利用部隊、農場、工業區和閑置的山區學校,建立生活設施配套的、封閉多功能的學工、學農、學軍基地。創建勞技中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實踐第一的觀念、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四、規范規章制度,發揮導向功能
制度完善才有章可循,有評比,才能激勵人。這就要求學校:一要繼續完善《學生規章制度》、《一日常規》、《班主任例會制度》等德育工作制度;二要堅持量化考評,改革評價方法,修訂《班級工作量化評估方案》、《行規達標生評比方法》和《優秀生評比方法》。評價制度要面向全體,全面評價,引導班級、班主任、學生把考評的過程變為創建文明班、優秀班主任、達標生和優秀生的具體行為,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班集體建設和良好班風、校風的形成。三要建立監督檢查系統,從自檢、互檢、值周檢查、學校檢查、反饋五個方面入手加以落實,使師生認識到:各項目標、制度必須堅決執行。四要獎懲結合,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廣泛宣傳先進事跡,發揮榜樣激勵作用。同時,對每次評比最差的班級予以曝光、批評,保證德育制度實施的有效性,發揮導向功能。
對于德育工作的特點、規律的研究和開展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實踐,我們正在探索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還需要做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但我們相信,在學校、家庭、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通力合作下,求真務實、創造性開展德育工作,一定能增強德育實效,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